《天人之际:薛仁明读 》是一本探寻中国文明根底,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以及寻求中西文明差异的一本书。薛仁明是一位行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状态。他讲《史记》同样是如此,他希望通过刘邦、项羽、陈平、张良等人历史细节,得以窥见个人的生命状态,又希望能阐释出秦亡、汉兴的真谛。 薛仁明着眼于整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同。并通过反复举证对比儒家、佛教、道家,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根本性的差异。
本书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之一种。粟奉之,字庚竾,湖南长沙人。自撰《粟庚竾日记》十五卷 ,原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日记从光绪二年至十五年,备载其游历各地,并对时局制度、风土人情等也多有记述,较具史料与学术价值。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所写的《旷世大儒顾炎武》;第二部分是同期参加国家项目《清代人物传稿》,所撰若干学者小传;第三部分则是近六七年间,所结撰的《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
王锺霖,清山东历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乡试举人,后通过掣签法赴京任官。其日记主要记载了其在山东、直隶、京师一带,交游、会友、家居、风俗、为官等内容。从中,可见晚清的世情民俗,朝廷的各种重要行政程式,还记载了大量的戏剧史料,更为难得的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载甚详,可以与相关史书记载对勘补证,深深契合本丛书的“稀见”定位。王氏日记藏在国家图书馆,因王氏习练颜体,其字体行楷书写,端庄大方。2006年曾被收入李德龙、俞冰主编的《历代日记丛钞》,并名为《王锺霖日记》。周生杰教授整理、辑考了王氏日记及王氏的《家言随记》。
上海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呈现出了另一种面貌集体劳动的热情取代了十里洋场的喧闹,按部就班的生活消弭了发财致富的欲望。昔日的“冒险家乐园”,在与中国城乡步调一致的行进中,已无任何冒险的“机会”可言,只是作为中国大的工业城市,仍在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提供着自己的优质产品,并以这种方式维系着曾经的优越。本书所辑录的”新闻图片”,正是上海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读者在恍若隔世的睹视中,难免生出良多感慨。
《春秋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有“情韵开美,文彩照耀”的美誉。 “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经学通论·春秋》给了《春秋左传》很高的评价。《春秋左传》是对纷乱的春秋时代的记录,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春秋诸侯的铁马、雄心壮志,也反映了这个大时代的社会文化。细细品味《春秋左传》,做一次时间的旅行,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
《陶庵梦忆》《湖梦寻》是晚明散文家张岱的作品。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臂鹰、弹琴咏诗的贵公子生活。明亡以后,避居山中,从事著述。布衣蔬食,常至不继。 张岱的著作很多,现存的只有《琅嬛文集》《石匮书后集》及《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数种。 《陶庵梦忆》写的是昔日生活中一些琐事的回忆《西湖梦寻》写的是西湖的掌故。但是,这两部笔记,特别是《陶庵梦忆》对当时的茶楼酒肆、歌馆舞榭,说书演戏、放灯迎神,养鸟斗鸡、打猎阅武,山水风景、文物古迹、工艺书画等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都有所反映。而且这两部笔记,不论是记事、抒情、
本书分两部分介绍了十三行的发展历程,部分 从开海到限关(一口通商)七十三年,内容包括:全球的视野研究下的中国海贸史;雍正开洋;抗拒”加一征收”,维护国际自由公平贸易;官商勾结,舞弊经营;三次牢狱之灾;雍正皇帝恍然大悟,雷霆出击;乾隆登基,开放与优惠政策;开放的逆转。第二部分 行商 封疆大吏 皇帝 民谚,内容包括:十三行:从官商到民商的历史性转换;封疆大吏对清代对外贸易的作用与影响;从”公行制度”的几度设废看十三行商业工具性质;乾隆初期粤海关赋税被减免的缘由及其文化意蕴;十三行的谣谚与小说。
沙滩大院坐落京城中心,紧邻故宫,曾是清朝王爷府,五四时的北大、内战时的民主广场,文革时的“阎王殿”,而今天是党刊求是杂志社所在地。从清朝后期到民国到新中国,它一直是一个敏感而神秘的地方,严复、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毛泽东、马寅初、刘师培、辜鸿铭、梁漱溟、张国焘、陈伯达、周扬……都曾在这里。近一百年间,几乎每一场文化与政治的思想风潮都发端于此,然后形成席卷全国影响巨大的风暴。一个国家百年的历史风云奇特地集中展现于这个大院,载入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让大院有了鲜明的文化、政治色彩和厚重的历史感。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在时代大潮中载入历史的事件,当书中一一展开娓娓道来时,令人犹如穿行于风起云涌的时空长廊,不禁思远而意兴。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史(2001年第2辑·第55辑)》包括后土后稷神農蓐收考(上)、論殷墟卜辭命辭语言本质及其语气(上)、从西周的甸服制度論、吴、虞的关系、孫吴武昌又称“东关”考、魏晋政局与皇甫謐之廢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原料市场、沈约诗文敷年、从敦煌图经殘卷看隋唐五代图经发展等内容。
从器物想象追索上古中国的样貌、沿经典文本上溯精神源头的气象。作者在考古发掘的“重新发现”中,对上古中国进行了“重新发现”。本书是李零先生关于上古思想史与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多为首次结集出版。
本书以我国的传统纪年法为主,并逐年对照天干 地支和公元纪年。其目的是便于文物、考古、文学、历史工作者鉴定古物、阅读古籍时,断定某事物的年代。 本书共收集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号起,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末帝溥仪即位止,二千一百三十二年间历代帝王334人的简历,以及他们在位期间用以纪年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采用的。汉武帝以前的帝王有年数,无年号。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二十五史中的纪、传、表和历代很多书籍,并经两年反复核实。因此所提供的资料是详实可靠的。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二十五史中的纪、传、表和历代很多有关书籍,并经两年反复核实。因此所提供的资料是翔实、可靠的。
上海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呈现出了另一种面貌集体劳动的热情取代了十里洋场的喧闹,按部就班的生活消弭了发财致富的欲望。昔日的“冒险家乐园”,在与中国城乡步调一致的行进中,已无任何冒险的“机会”可言,只是作为中国大的工业城市,仍在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提供着自己的优质产品,并以这种方式维系着曾经的优越。本书所辑录的”新闻图片”,正是上海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读者在恍若隔世的睹视中,难免生出良多感慨。
《圆明园的景观政治与文化:家国天下》从学术文化的角度,以兴建篇、景观篇、文化篇、管理篇、生活篇、政治篇、劫难篇、回响篇八个视角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解读,配以2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和现状照片,作者在圆明园工作8年,一直从事圆明园历史、文物的清理、整理和研究工作,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文字流畅,观点有创新,论述较严实,有较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