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六八四》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七○五)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七二)二月废右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以上据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
本书由Carol Benedict在其1992年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书中,作者用六大章的篇幅,尽可能全面地从历史、地理、传染病学和社会等角度来论述晚清中国的鼠疫。从内容上看,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主要采用区域体系理论构建了区域内和跨区域鼠疫传布的认识框架,后三章主要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探讨晚清的鼠疫。作者利用地方志、医书、报章杂志和西方旅行者、中国海关医官、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观察记录等等中英文资料,比较成功地重建了清末中国鼠疫问题的全貌。不同以往的鼠疫问题研究者,该书不仅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鼠疫的起源与传播,更从社会史的视角探察鼠疫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国家与社会、殖民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该书是了解清末中国医学、疾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著作。
《铁道学院 》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为铁道学院节约检查委员会宣传组编印,时间从P952年5月至8月.为八开白纸,钢板刻字油印件。 这套小报一般为四版,也有零星的二版,创刊和终刊时间不详。从JJ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书院数曾达到七千多所,分布于各省区城乡,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书院问题正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它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一系列书院概况,强调文化性、阶段性的书院特点,并注意各个时期书院的典型介绍,点、线、面有机地结合,力求反映央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书院在近代西学加盟后的变革。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学术概论性读物。
2005年,世界古遗址大会在西安召开,这对西安古城保护工作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也借此机会,精心编辑了《西安老街巷》一书。该书力求“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叙述生动,是一本挖掘西安历史文化內涵的力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 玉碎战 的,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即腾冲战役、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而这三次战役,全部发生在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中。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从印度雷多出发,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缅北之战。 旅日学者萨苏,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与中国、美国史料相对照,在《突破缅北的鹰》一书中全景展现了这一场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归国之战的全过程,清晰再现了从新平洋、拉加苏、胡康谷口、打洛、孟关、瓦鲁班、英帕尔,到密支那、松山、龙陵、八莫、芒友,每一次战役的攻防和战场细节。以 敌人之眼 描述了这支抗战时期被称为 天下第一军 的孙立人统帅的 蓝鹰 部队,如何与日军六个师团交手,歼灭号称 丛林之王 的18师团主力,重创三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作者文笔灵动
民国初年,英帝国主义者和西藏分裂势力,利用中国国内政局动乱之机,在西藏发动了驱逐驻藏官兵的“驱汉”运动,图谋“西藏独立”,并派藏军东犯川边;与此同时,川边已改流设治各地的土司亦纷纷叛乱,企图复辟。一时间风云骤变,边藏陷于岌岌可危之境,国家主权面临严重危险。在此危急情势下,四川都督尹昌衡于1912年率军西征……
本书用千余幅清末民初老照片配以十多万文字,展现了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化及辛亥革命各种场面。影像尽可能保证画面的清晰度,并力求内容的系统性。全书文字与照片有机结合,源自作者对辛亥革命起因和进程的思考和叙述,使一张张照片“活”了起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意味。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以晚清经济、教育、民众生活、城市变化为内容;下册以清末新政、民党力量的集结、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和民国创立为内容。力图以完整系统的图文,全景诗性的叙述,再现和阐释这场伟大革命。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菲利斯·比阿托是19世纪著名摄影师,随英军行遍亚洲诸国,以拍摄战争闻名。1860年,他随军进入北京,站在正阳门城楼上、面对天安门方向拍摄了这世界幅的北京全景图。它由六张20x30英寸的蛋白照片合成,展现的是天安门广场在清晚期的形态,具有极高美术文献价值。本画册详细介绍该图的拍摄背景,将全景图切割成29块仍然清晰的细部图,由人文学者徐家宁考证了它的建筑和文化内涵。
一、为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文化强省、积极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特编纂全面反映我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山西古今地名词典》。 二、本书是一部“古今兼收、以今为主”的实用性工具书。古地名除史书地志中的地名外,亦含辛亥革命后始用、今已停用的旧地名。共收地名4500多个、解释地理实体4900多个。
《〔光绪〕襄阳府志》为《荆楚文库·方志编》丛书书目,约五十万字,共二十六卷志余一卷忠义录一卷。《〔光绪〕襄阳府志》在《(乾隆)襄阳府志》的基础上对体例进行了改进,尤重忠义。本书据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影印,分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艺文志、金石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十门,还绘制了舆图二十二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光绪年间襄阳府的风土人情及地理特征。此次整理根据《荆楚文库》体例要求新编了目录,撰写了前言,体系 加完整。
典故纪闻一书,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史料,有些史料不见于它书的记载,或它书记载不详,就更值得重视了。 本书具体的内容,卷二记载:国初,中书省让役法,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民力劳困,岂能独安?自今凡有兴作,不得已者,暂借其力,至于不急之务,浮泛之役,宜为之。 本书初刻于明万历时,后来丛书集成又几经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