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诠》有体有用,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判断干支的旺衰、如何取用神、用神在具体格局中如何应用、如何确定六亲等学习 命理的*备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正基于此,**名命理学家徐乐吾先生应邀欣然为该书增注,所注内容譬解详明,例证丰富, 加便于初学者研习使用。 四柱命理学可以分为理法和技法两部分,而《滴天髓阐微》可以说是理法方面的高峰之作。子评论命的根本原理在该书中得到了完整、充分的阐述,而且作者在列举大量实例引证的过程中,将各种不同的取用神方法渗透展示,体现了灵活、辨证论命这一子平 的重要思想。此书一出,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抄,作为经典应用,并世代秘传。
《东京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尢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
《通鉴选》是史学大家瞿蜕园中国历史普及作品系列中的一部,也是《资治通鉴》的选注本。它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对《资治通鉴》的知识都有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对读者了解这部史学巨著大有帮助。2.本书从鸿篇巨制的《通鉴》中选出了20篇能体现原著特色,并使读者开卷获益的篇目,颇具眼光。在朝代分配上,于战国、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汉、唐为多,这就使读者对各时期历史都能有所了解。在内容方面,所选各篇大都侧重关键性历史事件的完整叙述,也有若干篇对社会背景与政策制度说明较多。3.本书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数百字至千余字的题解。根据需要,题解的写法颇为灵活,而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本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4.注释是选注者用力 勤之处,也是本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六八四》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七○五)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七二)二月废右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以上据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史记、汉书和史汉比较三个部分,着重对前人的《史记》、《汉书》研究评论进行汇总,对两书叙事特色也略有论及。比较研究是具有现代理论视野的研究领域。本书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本关于史汉比较研究的著作,因而具有承前启后的功用。
《庸盦笔记》作者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副贡生出身。同治四年(1865),因致书曾国藩,建议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及师法西方科技,遂入曾氏幕府。光绪元件(1875),应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旋被李鸿章延为重要僚员,协理外交事务达十年之久。光绪五年(1879),撰《筹洋刍议》,力主发展工商业,实行关锐自主。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部署防务,协调前线官兵击退法舰进犯。光绪十四年(1888),擢湖南按察使。次年,受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同时历任光禄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等职。在出使期间,进一步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机器工业,实行商办,并在政治上赞赏英、德等国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享誉一时的改良主义政论家和思想家。光绪二十年(1894)返国,即病逝于上海。
《中国史学名著选》是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课程史学名著选读编选的。目的在通过选本训练学生阅读古典历史文献的能力,并略知我国古代著名历史著作的各种体裁和基本内容。 本书先编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六种选本,分册印行。体例不要求一致。或按年代先后,或按原著卷帙次第,或按问题性质分类,编次成书。 选本重点选录名著的代表作品,包括它所反映的这一特定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的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文化思想的流派和民族关系等内容,以及著者的历史观点。 选本作了必要的简单注释,旧注可用的尽量采用。《三国志》裴松之注全录,《通鉴》胡三省注除反切外全录。
《中书备对》,是北宋毕仲衍(1040~1082年)①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闰正月十三日(戊子)至三年八月十日(庚子)②奉命而修的一部“典故类”⑧历史文献。它“凡为一百二十五门,附五十八行,分为六卷。内事目多仍分上中下,共为十卷”④,主要记录了宋神宗熙丰时期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和教育等典制,“集内外事物纲目”,“以其(知)官吏流品、户口、钱谷之数,以知礼法文物、军兵名额之数,以知刑罚赦宥之事、夫役之数,小大精粗,无乎不备”。⑧史称:“天下之事,尽在其中。及奏篇,先帝(按,指宋神宗)叹息称善。而今士大夫家争相传录,以为不可无之书也。”⑥宋神宗还“诏中书、门下各录一本纳执政,仍分令诸房揭帖”。⑦足见,《中书备对》在当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