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银元时代生活史》的续篇,记述了一个黑龙会大汉奸,冒充中国接收大员,移居虹口的故事。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他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采,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
本书的材料主要包括考古(特别是古彝文考古)、前人研究成果、汉文文献和彝文古籍以及民俗遗迹五大类。其中以考古材料为基石,以前人研究和汉文献为参考,以彝文古籍和民俗遗迹为辅证。
本书对云南汉民所关心的祖籍、徙滇过程以及徙滇后的情况作了初步探索,尤其对于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说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云南古无汉民.自庄踽开滇至今历代的征伐、戍边、军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官、南下、支边等等,犹若一个个音符,构成了云南与内地交往、交融、包容、演变的旋律,而此又构成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排斥而产生了优秀的滇文化的主旋律。 本书欲在这主旋律中谱进一个和谐的音符。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此书为我们解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世界古代史和中古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徙所形成的,迁徙的范围从西部的里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中亚文明史》第六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编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的压卷之作,涵盖中亚的殖民时代、非殖民化、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地区动荡和改革重建,是了解中亚现状的读物。
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给《中国宗族史》出一个新版,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中国宗族史》问世业已十五年,学术界对宗族史的研究可以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对宗族的属性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近当代的宗族、宗亲活动,开始突破“封建宗法”、“封建主义复辟”的定性,向多元方向的视角去考察它,因而宗族史研究的面貌大为改观。我们的研讨同样有了新进度。这次增订,主要是将我们的、学术界的新见解反映进来,而且基本上是增写,扩充原来的内容约二三成。此次修订,由浙江版的负责人冯尔康和常建华主持,我们和刘敏教授、阎爱民副教授共同执笔,并由常建华统稿。
本书收录了作者对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代表作。分专著篇、论文篇、文化篇三部分。在文中作者肯定了汉代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统治的先河;对历史上的“改土归流”做了重点专题研究;详细论述了南诏国史、傣族史;全面介绍了傣族和德昂族别具特色的民风民情。
徽州是一个宗话结构传统严密且沿续得相当长久的地方。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曾经这样描述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体》,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抷;千年之族,未尝散处;千戴之谱系,丝豪不系,丝毫不紊。”伴随着宗族意识的不断强化,祠堂随处可,谱牒数量众多,而记录和反映微州宗族历史和现状的文献也应运而生,《新安名族志》就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新安名族志》的版本,一共有十二种:它们都是分为上卷和下卷,或前集和后集,但各本间的篇幅却有较大差异。现存本中有八册、四册和二册三种: 八册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各藏一部。 四册本: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还对东亚、中亚,甚至欧洲的历史均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外学者均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研究,甚至形成为国际学界研究的热点或专门学科,如所谓的匈奴学、鲜卑学、突厥学、西夏学等。中国传统史学对周边的民族,特别是北方民族的记述和研究历来十分重视,有浩如烟海的文献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即是反映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国内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成果之一。 这套丛书所辑的论著,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教授及其弟子周伟洲教授的有关著作。马长寿教授(
蒙古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勤劳的光荣的民族。本套《蒙古民族通史》丛书着重编写了蒙古族的历史进程,使蒙古史更具完整性,将蒙古史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使世人更加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文化历史更加发扬光大。必将引起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共鸣。
渤海国史的研究,近些年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渤海史研究中的渤海族属问题,始终是一个敏感问题,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问题。本书旨在梳理出渤海国的来龙去脉,上篇探讨“渤海靺鞨”的来源、渤海国族属“靺鞨说”的论证及“渤海族”形成的论述;下篇探讨渤海遗民的几大流向;附录为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没有充分展开的内容,以求为渤海民族源流的探讨作补充,进一步展现渤海遗民在辽、金时的具体的生活画卷。
《蒙古历史文化文库》重点推出国内外蒙古学学术著作,凡属蒙古学方面的通史、专史、研究专著、专题论集、文献研究和资料汇编等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对国内学界有较大参考价值者,均在收辑之列。 作为国际蒙古学研究中心之一的中国内蒙古,作为蒙古学研究出版中心之一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库不仅具有上述作用,同时传承与弘扬蒙古民族文化及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和人民所赋予我们的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本书弥补了中央亚细亚历史的空白,说明了在强有力领导者领导下扩张势力的游牧民族的状况。本书的魅力是在讲述游牧民族与中国、西藏、俄罗斯等的关系史的基础上,说明了卫拉特的历史,把中央欧亚草原引入了世界史的舞台,正确地评价了游牧民族发挥的历史作用。它是本为没有留下语言的欧亚游牧民代言历史的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的党项族,以其建立西夏政权和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西夏及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研究党项族早期历史及其与邻近诸族的关系,就成为正确理解和评价西夏及其文化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党项族的早期历史,主要经历了我国统一时期的唐代和分裂割据的五代;他们的活动对唐、五代的历史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唐、五代史的组成部分。所以,无论从中国民族史、西夏史和唐、五代史等方面来看,研究唐五代时期的党项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