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了东北军从诞生到覆灭的历史,并对东北军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复杂政治形势和参与的各场大小战役,进行了客观、生动、形象的描述,尤其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残酷史实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析。同时,本书还讲述了张学良在家仇国恨的交织下,把一腔热血化作满腔报国志、由一个军阀公子哥成长为一代枭雄的曲折历程,以及经历“西安事变”后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局。
本书是一部融知识性、可读性与学术性一体,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著作,采用厚古薄今的原则,有重点、有亮点、有突破。本书着重突出回族从近代至当代的贡献和作为,特别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抵御外侮、保卫国家、开发祖国、发展经济、繁荣中华文化、推进科技进步,及发展教育、艺术、体育、卫生等事业的突出贡献,分总论、文化篇、政治篇、经济篇(上、下)、精神篇几个板块,体例新颖,独具匠心,文字流畅,引人入胜,酣畅淋漓地展示了一个不平凡的民族辉煌业绩和骄人贡献,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是我国部系统论述回族对祖国历史和现实贡献的专著。该书印刷装帧精美,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纳西族历史文化与仰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作者通过东巴文献与汉文献的对比研究,结合田野考察,认为仰韶文化中的陶符并非文字符号,而是天文星象符号,并破解了柳湾出土的139个陶符所对应的天文星象,为驳斥华夏文化“西来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邹春生、曾志刚编写的《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从文化传播学的视野,以历史文献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考察了9-18世纪中原王朝政权和儒家主流文化对赣闽粤边区的渗透和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客家族群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阐述了国家权力在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引用文化学的理论,对客家族群的汉民族属性作了学理上的分析。本书认为,随着唐宋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大庾岭—赣江通道的开凿,使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和交通地位日益上升。
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彝族腊罗巴支系亲属制度的实践状况。运用谱系调查的方法,笔者在较长时段的参与观察和访谈中搜集了大量的亲属制度材料,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亲属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 从身体表征系统出发,笔者揭示了腊罗巴人血缘传递的基本观念,并在确定他们社会血亲性排斥范围的基础上,框定其社会血亲及姻亲的范围,以及陈述了与此相匹的居住形式、财产传递和亲属称谓,进而在学术上对该支系的亲属制度系属做了定性分析。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