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本书在深入了解通古斯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通古斯的概念、通古斯的起源、通古斯族系兴起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入手,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通古斯族系的历史,揭示通古斯族系长时段、周期性兴起的原因和规律。
宁夏回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本书叙述了宁夏回族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绚丽多彩的回族文化,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古往今来宁夏回族的风貌,引导读者走近宁夏回族,了解宁夏回族。
赵曦著的《神圣与亲和(中国羌族释比文化调查研究)》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羌族释比文化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钱安靖先生“羌族端公三坛说”的理论构架的基础上,将释比经典《德维》中对于释比经典、仪式的白黑黄色彩的观念与仪式结合起来,提出了释比文化白、黑、黄的三维结构。在此结构内,认真梳理了木比塔等十四仑重要概念,其中对“刷勒日”的调查、对“刮巴尔”的分析、对白黑黄三维结构的论述,都很有新意。
历史是不断前行的车辙。当我们为大唐的宏伟开放朝气勃勃惊艳,为武则天这样出类拔萃的女政治家喝彩的时候,其实,应该知道,这背后定然有过往王朝的踪迹影响在。隋唐之前并不是一片荒丘,隋唐之前正有这生机活力的沉积和储备,那就是北魏拓跋王朝。而文明太后,让我们看到了武则天的前世。 北魏王朝由一个传奇民族建立并引向强大——拓跋部族。拓跋部是迁徙的民族,源自大兴安岭北端,经过早期千年以上的嘎仙洞时代后,经历了近两百年的盛乐时代,然后进入一百年的平城时代,之后移居洛阳半个世纪,其由原始落后的部落迅速跨进当时先进的封建文明的变革,令人惊异,发人深思。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北朝阶段的主导者,拓跋部怎样创造了辉煌的事业,又如何奠定了隋唐恢宏的神韵?《拓拔春秋》作者李凭教授根据多年的深入研究,演绎了拓
作为两北边陲重镇,高昌王国深居大陆腹地,由壁垒而郡,再发展至国。在吐鲁番这块西域上地上,高昌依据它枢纽般的地理位置,先后历经高吕王同、唐西州和高昌回鹘王国三个历史时期,既有汉族政权统治,也曾被回鹘领导。灵活的外交使高昌在周围西域政权及中原王朝之间游刃有余。尽管她经历了无数的战火,但创造了繁荣发达的商贸经济、琳琅满日的壁画、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特有的高昌乐、葡萄酒等高昌文化。《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带你走进这一片沧桑的土地,翻开尘封的历史,倾听远古的喧嚣,看那栉比如瞵的客栈、摩肩接踵的行人、高旋飞舞的伎乐、香火缭绕的庙宇、血雨腥风的争斗…… 《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的作者是张峰峰、张鹏。
《大辽王朝》为“游牧文明与中华史”系列之一,由刘学铫著。 循着古老的神话足迹,契丹人相信自己有着青牛与白马的神圣血统,他们注定要当 ,注定要入主中国。唐末,中原境内藩镇割据严重,中国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北方民族契丹趁势兴起,巧妙利用藩镇间的矛盾,步步扩张力量,灭东北渤海国,建立站稳北方的”辽」政权,让石敬瑭甘心割土地、叫父亲。北宋建立后,统一的中国仍对这个北方邻居头痛不已,一门忠烈的杨家将、御驾亲征的宋真宗,都阻止不”萧太后带领下,强大的契丹。这支让北宋失去豪情壮志的游牧民族,既是马背上的骠悍英雄,也是创立独特文字的政治家, 以双轨政制管理境内复杂的多民族,树立后世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之典范。女真人崛起后,辽即使灭亡,西走的”喀喇契丹,耶律大石却别创一番勋业,在中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