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印刷术源流史》对印刷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印证资料极为丰富,议论雅正,是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 教文化里,船只总是被冠以女性名称?人们极力避免13这个数字,而打碎镜子、经过梯子下方一类行为也被视为不祥?小男孩的衣物玩具通常都是蓝色,英语词“纯蓝”“蓝血”又蕴含着什么意义?人们会在檞寄生下接吻?在这本有趣又易读的书中,莫妮卡-玛丽亚·斯塔佩尔贝里博士分享了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试图展示众多民俗传统背后的历史图景——其跨度之广,从平民的日常信仰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启蒙运动,均有所述及。这些“奇妙真相”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在生活中俯仰可拾的词汇、谚语甚至微小动作,都与古时候的仪式和祭祀有关;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源头竟是祖先们因畏惧而产生的迷信心理……这本书 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史前人类开始种植粮食之前,主要通过三种办法获取食物:狩猎、采集和捕鱼。如今,狩猎和采集不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取而代之的是驯化动植物的农牧业。但是作为人类从野外获取食物的最后一种主要方式,渔业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产业,且现代人对渔业的依赖可谓少有。《海洋文明史》探讨的渔业不是作为一项运动,而是人类维持生计的手段。本书作者、著名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认为,渔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可与农业媲美,它持续地给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使城市和国家得以发展,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形式与农业不同。农业讲求稳定,而渔业需要远行、贸易和迁移,需要不断寻找更丰富的新渔场。以船舶为中心的渔业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海洋探险之旅;鱼类在晒干、腌制后重量轻、营养丰富、易保存,对于商人、旅行者和远征军来说是
美战前夕,南北关系陷入僵局。自由州与蓄奴州在奴隶制问题上相持不下,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奴隶暗中越过南北分界线——梅森-迪克森线,去追寻自由。在他们所经之路上,有无数不知名的男女帮助他们藏匿行踪、逃脱追捕,把他们送往安全地带,这就是传说中的“地下铁路”。 意外的是,自由之都纽约在“地下铁路”中表现得格外沉默。作为南方蓄奴州重要的贸易对象,纽约到底是通往自由之路,还是奴役之门?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手稿,从中复原了以纽约为中心、贯穿美国东北部的“地下铁路”地图,从惊心动魄的逃奴故事,到庙堂之上的政治与法庭争端,这不仅是一本“公民抗命”的实录,也让我们窥见了逃奴纷争对美战的影响。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驿站,是古代官府信使和出差官员在途歇脚的场所,也是大宗物资运输的官办中转站。不过,历史上的驿站,绝非只有歇脚和中转之用。驿站的演变历程,以及发生在它身上的诸多精彩故事,都蕴含着经典和智慧,不仅改变着驿站自身,也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写了一段历史,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加强各地联系的纽带。驿站的兴盛衰亡,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本书选取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3座驿站,讲述了发生在驿站里的逸闻趣事。这些趣事,有的是曲折离奇的悬案,有的是是非颠倒的冤案,有的是神人相会的奇谈,有的是英雄迟暮的感叹。在悠悠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由于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各色人物以驿站为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历史活剧。这23座驿站,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涵盖了水驿、马驿
我国纺织业与印染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艰辛历程,可以说是中华古老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王烨编著的《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技术的发展历程,全书内容包括:古代的葛麻纺织、古代的棉毛纺织、古代的丝绸纺织、古代的染整技术、古代纺织技术与机具等。
本书由我国近代考古学先驱马衡先生所著,是其任教北大时的讲义。本书不仅探讨了金石学的定义、范围与历史,同时也指出了金石学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的搜集、保存、流传等处置方法,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具有统领学科的巨大价值,对于后续的金石学研究起到了引导作用,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的开山之作。
所有的文学作品创造的海盗都是硬汉形象。当我们现在谈起海盗时总是联想到埋藏的宝藏和遥远而神秘的热带岛屿。海盗的形象总是伴随着鹦鹉、黑眼罩和假肢而出现。但事实上,文学作品中对海盗的描写并不真实。真实的海盗生活中充满了暴力、酗酒和污秽的语言。《海盗的历史》由韩英鑫和吕芳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