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楼台 图说宋人建筑》为《大宋衣冠 图说宋人服饰》的姊妹篇,著者为画家傅伯星先生,该著开建筑研究以画入史之崭新风气。《大宋楼台》全书分十一章:《释名》是对古代建筑中常见专业名词释义、图解;《城垣》通过城门等级、城墙结构、皇城之门、王城大门、大红宫墙等分析宋代城垣的建筑特色;《宫苑》通过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笔下的宫苑画作,揭示两宋宫苑的形制特色;《市肆》则以《清明上河图》《西湖清趣图》等见出两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城乡住宅》分屋*别、大门、断砌造、乌头门、衡门、栅栏门、窗、寻杖栏杆、绞角造栏杆、垂带栏杆、高台基、宅院、村舍山居等细节,探索宋代城乡住宅的变化和特色;《园林建筑》解析园林建筑之亭台楼阁、牌坊、坊门之细部特征;《寺观》以宋人寺庙、宫观、塔之建筑形制,一览宋人方
本书为 分拣历史 书系的开篇之作,分拣出历史的一个片段,打开历史的衣橱,从政治、经济、社会、美学、艺术多角度讲述中国 穿 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全书从细节着手,分典制与风尚两编,通过天子冕服、凤冠霞帔、官员补服、唐女服饰、近代旗袍五章,讲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精华与衍变,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采撷历史丛林中古代服饰文化之精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
《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 奇葩 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诞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 关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印度,一本书吃透它! 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 斯坦代表作,国外权威教科书,畅销25年。 全书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这是SHOU部西南联大主题的书信文史掌故图书。全书选择与之前出版的西南联大史料、回忆录、日记、小说、纪实作品等不同的角度,以 靛花巷三号 这一历史地名为线索立体性辐射。全书自梅贻琦、胡适、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华罗庚、吴宓、朱光潜等一大批名家在战争年代所写的200余件代表性公私书信出发,以六十多万字的篇幅,贯连起丰富的档案、日记、回忆录、战时通讯等史料文献。从历史细部钩沉了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在办学、学术、事件、人物、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鲜为人知的丰富样貌,可歌可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丰富多姿、厚重广博的抗战学府风景。全书还首次披露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实物、证照、书信墨迹,是书信中的西南联大办学史、抗战史、学术史、生活史和心灵史,是一部 史料中的史料 。
于阗,西域古王国,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初,在传播佛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上起过巨大作用,于阗史研究对西域史、中西交通史和佛教史研究均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两位作者以敦煌汉文文书为基础,参照欧美学者数十年来研究于阗语文献的成果,广泛搜集难以得见的中外新材料著成本书。本书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梳理了于阗王名、地名、寺名。本书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分别言而有征地系统考证和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谨慎的学术方法梳理出川菜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北洋海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海军,它的兴亡虽然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但它揭示的海军建设规律却是普遍的。本书采用专题式体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借助新史料、新发现对北洋海军某些问题重新审视和总结,所以冠之以 重读 。近十几年来出版的新文献史料及公布的新发现,是 重读 的基础。书中对一些老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对一些过去鲜有论及的问题也试图得出结论。在论述有关问题的时候,对部分学者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处境艰难,其发展步履维艰,长期处于弱势状态,除甲午战争以外,在其他历次战争中均处于附属地位,因而各时期对海军史迹的记载甚少,史家在研究战争史中对其也不重视,故而有许多史实长期埋没于历史沧桑之中。本书作者深入挖掘档案史料,特别是近几年来逐渐公开的档案史料,以通俗流畅的文字形成短文四十余篇,解开了海军史上一个又一个谜团,向人们展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对理清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发展脉络大有帮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主力海军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练习舰队无力与日本海军决战于海上,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命,练习舰队在上海参加淞沪抗战,第一、第二舰队则退守长江,在江阴建立了沉船阻塞线。日军为打通长江航线,利用优势空中力量,对中国防守舰队发起猛烈进攻,中国海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几乎全军覆没。失去舰船的中国海军利用舰炮设置岸上炮台配合陆军作战。当炮台先后陷落后,又组成布雷游击队,在长江中下游与日寇展开持久战,直至抗战结束,创造了布雷游击战的新战法,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中国海军的长江抗战不仅粉碎了日军水陆并进的战略意图,而且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民国时期是中国海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使国家建设卷入难以自拔的战争漩涡。作为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重要工具之一的海军,本应在纷乱的时势中有所建树,但由于当政者错误地颠倒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顺序,使海军处于欲用无力的尴尬境地,仅仅成为平衡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一颗微小砝码,不能承担卫国保民的重任。无数仁人志士目睹此情此状,急切地发出整饬和建设海军的呼声。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正是这些呼声的反映。文中无论是经过深入思考的理性筹划,还是满怀情感的强烈呼吁,都饱含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这些文章的汇集,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海军建设的概貌,为今日的海军史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和有价值的史料。更为重要的是,文中对中外海军的比较,足以引发人们对中西海军实力差距及因果的
本文集着重收录民国时期主要期刊刊载的有关外国海军问题的论文,虽然文体、篇幅、语言风格等都有较大差别,但反映的主题却十分鲜明。为方便读者参考起见,所选文章原则上以发表时间顺序排列,连载文章为保持连续性,对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民国时期有千余种期刊面世,所刊载的与外国海军有关的文章数量庞大,本文集主要选录能直接反映外国海军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新闻报道、档案资料以及有关海军技术的文章不在选录之列。
自北魏建国以来,至南朝陈朝灭亡,战争是南北朝200年间的主基调,在这段时期内,混乱与融合并存,竟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本书涵盖南北朝大部分经*战例,不单纯描绘战争场面,还以纯熟的笔法对战法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历史人物也有理性点评,详尽讲述这一大分裂、大动乱时期的悲欢与轮回。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这是一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植物的传奇历史。从古时候的“冷门”饮品到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商品,茶叶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它为何以及如何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又是怎样登堂入室、走入英国人的日常生活的?茶的种植和加工对这个行业里的那些劳工以及他们的邻居产生了什么影响?茶的苦味是否说明它含有某种人们还不知道的物质,某种对人体有益的具有收敛性的“药物成分”?茶叶对喝茶国家的文明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茶叶的传播和几个同时崛起的强大文明国家之间是否具有更为广泛的联系?那些可能的保健效果的真实性又如何?本书从一片鲜为人知的叶子开始,为大家讲述了饮茶是怎样成为人类历史上让人着迷的一种嗜好的,从理论上探索了茶对于塑造当今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