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全境地形轮廓呈现“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色。“三山”即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和南部的昆仑山及喀喇昆仑山;“两盆”即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以天山山脉为中轴,把新疆分为北疆和南疆两个自然条件有明显差异的部分。习惯上,吐鲁番、哈密一带,又称东疆。 新疆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是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优势突出;二是矿产、生物资源富集,种类全、储量大;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极具特色。 本书的撰写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书籍的大纲由厉声研究员拟定。本书在撰写中,参阅和利用了大量外学者的相关成果。 《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阿拉伯、土耳其及维吾尔、哈萨克等文字,将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如实地旱
《人历史环境:蒙元时期的内蒙古》是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内蒙古蒙元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植物孢粉分析、地层岩性、岩相比较分析和土层中碳酸钙含量检测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并吸取近年来有关环境、人地关系研究新成果,通过元代路级城池的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作用的专题研究汇集而成。《人历史环境: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内容包括:环境考古反映的人地关系,古今自然环境对比,研究区域的古代自然生态环境与植被面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方法等。
清·光绪《广德州志》是全国各大图书馆内保存的嘉靖、万历、康熙门志、乾隆李志、胡志、道光续志、光绪志七种广德州志中资料最为详尽,校勘最为精良的一种,光绪六年付梓成书。全书设地域、营建、田赋、典礼、职官、选举、人物、列女、艺文、杂志十部分,六十卷,程度地保存了广德一地自先秦以来历代的地方文献资料,如:在介绍古迹、寺庙、桥梁时,将历代相关的文献资料,如:碑记、诗文附后,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兵寇中,详细记载了太平军在广德州及周边的战事。另外,人物中连篇累牍的关于战争中死亡的忠义人士和列女的介绍,反映了当时极为沉闷、保守的社会风气。对于属县建平的内容,以州统县,注“建平”二字区别,为雍正以后就未修过县志的建平县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清·光绪《广德州志》考订精审,历经访求旧志、稽考群
本书是株洲一本较系统反映自己历史及文明演进的书,对株洲从上古到1949年以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再现了株洲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透视了株洲文明断裂与链接。分为六个部分:章为走进南蛮文明;第二章汉族文明的拓展;第三章驿道上崛起的集镇;第四章
本书收录了福建历史文化名镇13处,兼顾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包括永泰嵩口(含辖区内中国传统村落月洲和中山)、平和九峰、安溪湖头、宁化石壁、邵武和平、武夷山五夫、顺昌元坑(含辖区内中国传统村落槎溪)、永定湖坑(含辖区内中国传统村落洪坑和南江)、上杭古田、武平中山、蕉城霍童、古田杉洋、屏南双溪(含辖区内中国传统村落双溪社区和北村)。
从横的历史断面上看,本书以“龙出辽河源”为开端,演绎了中华文明在北方的起源和发展;以“帝国沧桑”为中心,介绍了辽宁地区从秦始皇、汉武帝开启“国门”、建立郡县,到隋唐盛世的辽海史迹;以“草原崛起”为契机,展示了鲜卑、契丹和满族等兴起在白山黑水和辽海渤碣之间的诸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横;直到近现代的辽宁,发生了许多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本书的编写一改以往板块结构的教科书形式,以专题系列的文化解读,将历史的苍茫,融入在文化的韵力中,使一部区域性的辽宁历史与文化读本,在了解辽宁历史与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的同时,凸显其历史积淀的深厚与文化伟力的潜长。 《辽宁历史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把“辽河文明”与“辽海文化”,在不同的历史侧面上展示出来,使“辽河文明”的历史深邃和“辽海
《岭南前事》讲述的是关于岭南的故事,主要是公元前222年到公元1279年之间岭南地区的故事。这1500多年是秦王朝到南宋王朝时期,公元1279年象征南宋政权存在的最后一个皇帝在岭南死去,此前的事就是本书所谓之“岭南前事”。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南岭和珠江三角洲,岭南的土著,秦始皇征服岭南,南越国,未能出现的南越文明,衣冠南渡,冼夫人,大庾领道,惠能法师,南汉国,珠玑巷和崖门大海战等诸篇,并配有作者手绘的地图和亲自拍摄的历史遗迹图片。所讲述的,皆是岭南古引人瞩目,深刻影响后世的大事和名人。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近十余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 书中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粮食,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
《湘西读本》是一本多年难得一见韵十分优质的书稿。书稿内容丰富、文辞优美、体系完整、情感丰富,读来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书中的文化内涵、英雄气概、神秘色彩,让人过目不忘。我们坚信,这是一本堪与《中国读本》媲美,且能流传于世的地方性读本。
本志正文分为概述、学科、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及活动三个部分。附录有文献辑存、编辑人员名单。 学科为本志主体部分。学科分为学科沿革、重要论著、主要学者三节。 由于不同学科的发展演变有其特殊性,学科沿革分期根据各学科本身具体情况而定,不作统一划分。 重要论著选介分专著和论文两部分,重点介绍1840年至2000年成都市域内学者发表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由于成都社会科学次修志,有大量成果发表的时间或早于省、市政府设立社会科学成果奖的时间,或早于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设立时间和核心期刊确立时间,难以按上述条件作为认定重要论著的统一标准。只能参照上述条件,以该论著在相关领域内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加以认定。
《凉州史话》分区情概览、沧桑往事、灿烂文化、文物瑰宝、风光名胜、人物春秋、逸闻传说、民俗风情、物华天宝、时代风采。
《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古代上海海洋社会发展史研究》是一本研究“上海海洋社会”的专著,以文学材料为基础,综合了民俗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方法,对“上海海洋社会”的形成、发展作了整体勾勒。“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提法可能会遭受不少质疑,但提出“上海海洋社会”这样的概念,来分析上海社会的某个方向性特质,用来描述上海文化的某个历史侧面却是有创建的,在上海世界航运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该书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其中一本,主要阐述了古代水利在西北经济开发全过程中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西北地区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农业灌溉事业提供了保障。同时,伴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开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又反过来影响着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书集中讨论了历史时期西北的水利和环境变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