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
《甬城街巷》一书,从整体而言,我认为选材多样,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章主要由政协委员、作家、专家、学者和记者等撰写。全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丰而不余,约而不失,且形式与体裁有别于以往,有较强的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看不见的烟台山》从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区域可寻迹的,或已消失的老建筑入手,挖掘建筑背后原居住者的个人史,其所在家族、所经营企业的兴衰史,乃至这里曾作为“洋人区”的过往。这些老建筑的居住者,是这一区域过往与现在生动的连接者。该书以这种“看得见的建筑+看不见的历史”的方式,还原了烟台山的区域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福州的城市发展史。
本书是福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自远古至1919年五四运动止福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集中反映了福建史学研究的薪酬成果,融汇了多年来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填补了不少福建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纠正了史籍记载及前人著述上的一些错讹,并力图对福建历史的发展规律加以探讨和总结。
《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竖排版)》涵盖了新安或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新安历史文化的渊源流变,历史文化的信息量大而密集,是其他新安及徽州的书籍无法代替的。《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竖排版)》是徽学研究资料辑刊系列之一。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处两省三府七县错壤之地,拥两镇四栅八坊万家烟火。乌青巨镇,府城气象。人杰地灵,积淀深厚,留得辉煌写春秋。 兴衰起伏,何去何从?古镇保护,旅游开发。传文脉神韵,融时代精神;铸自身特色,建一流景区。遐迩闻名,四方称誉,再度崛起著传奇。 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址乌镇。阅世千载,互联天下,智慧小镇,征程新辟。难逢之机遇,可期之愿景,发展之路在脚下。 “一业一网一古镇”,成就了不一样的乌镇! 《乌镇志/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真求实,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了乌镇的城镇化
21世纪,一个崭新的世纪。上海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上海。经济上富裕了的上海人,精神文化上也开始逐步升华。上海人的文化素质更高、精神面貌更新。上海人对上海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上海历史上的今天也在逐步得到他们的关注,开始一步一步迈入他们的眼帘,映入他们的心海。那么,一天忙乱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上海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什么?在同一天的不同年代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同?这是编者收拾精神放胆撰写本书的初始动机和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实录的方式,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粗线条的勾勒出上海发展的脉络。
Ma Lihua's second "journey across Tibet" features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rom the Tibetahistory, she selects attractive episodes: from social changes to individual experiences, from widely knowstories to rarely knowanecdotes. Based ohistorical facts, thiook is narrated ia vivid way.
宋淳熙丙申(1176),朱熹第二次回到婺源,见幽静山边一泓池水汨汩流淌,仿佛梦中依稀到过,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观书有感》。从桐乡到余杭.再从余杭到临安,从临安到昌化,李日华风雨兼程,用了三天的时间。在快进入徽州境内时,天突然大晴,徽州新奇的山川景物,让他感到十分兴奋,这种兴奋从他的笔端汨汨地流了出来。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徽州容像,描绘的是普普通通的人,家族性是这些容像的共同特征。然而,这些容像的意义已经了家族的范围,他们成了徽州人共同的先贤先哲,是徽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皈依。
19世纪未2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迫害纷纷投奔哈尔滨,松花江畔的这座新兴城市一度成为远东地区的犹太人聚居中心。这本彩色画册里的四百多幅照片是关于一个世纪以来曾经在哈尔滨居住过的犹太人及其后裔生活轨迹的一些珍贵记录。全书为中英文对照,国际友人爱泼斯坦、以色列驻华大使等为该书做序。
《这里最早叫中国:话说运城》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很多不乏深刻的教育意义和警示意义。在河东文化研究方面,运城学院又是山西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运城学院校园里,我们要研究河东文化,传承河东文化、展示河东文化,弘扬河东文化,把我们的校园打造成“河东文化主题公园”——我认为,这便是我们运城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特色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