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绯桃照眼明。浪说扬州风景好,春光不及五羊城。 清末这段竹枝词言犹未尽。其实,广州的“春光”更在于二千多年传承中留下来的文化传统、生活斑影、仁人志士。这本《羊城后视镜》,恰恰就给你勾勒几笔历史的近景——闹市中的茶楼,小街里的凉茶铺,树阴下的烧鹅屋,马路旁的炭画室,还有婚俗、发式、天光墟、仪仗店等,哪样不散发出浓浓的南国气息?同饮一江水,同沐一天风的人,在南粤大地建起的广裕祠、石室圣心堂、大钟楼、爱群大厦、中山纪念堂、北京路群体建筑、体育馆,厚重的大墙内一段段深沉的历史典故,颇费踌躇;石湾陶瓷、南海渔歌、广东音乐、南派电影,一件件蕴涵着各擅胜长的趣闻逸事,紧扣人心;而中国的名流商衍鎏、商承祚、马思聪、吕文成、刘传,以及现在的钱万里、刘泽棉、卢珏、王琛等等,
作为封建帝国的首都,北京的建都史已长达八百余年,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大多浸染着丰富的皇家历史,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不过,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如果不了解它们作为帝都遗韵所蕴藏的厚重历史,那么,你便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正因如此,人们在游览北京时,早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而是渴望透过历史感受古迹,《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正是为参观者提供了这样的选择:带上一本书,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该书着眼于北京名胜古迹的厚重历史,以游览北京时首选的古迹(故宫、十三陵、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北海、长城、香山)为对象,围绕名胜因皇家而建的特殊性,于细处为游览者勾勒出古迹的发展史,于宏观则构成北京在金、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史,是一部集合史学知识的旅游书。
《中国现代方志学》体现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和统领新编地方志工作;体现中国特有的地方志文化必须客观地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记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记述十三亿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征途;体现加强方志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做好学科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争取尽早形成较为科学的、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体系和方志学科学体系。
卫家雄编著的《长江史话》以概略的笔触,讲述了长江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变迁。它首先介绍了长江得名的由来、千百年来江源探索的历史、长江河道的历史自然地理变化、黄金航道的开拓。接着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对长江干道沿岸某些重要城镇的发展简史和大湖、名山的历史变化做了叙述。介绍了沿江的风景名胜,回顾了历 在长江曾发生过的一些战争乃至经济、文化活动。由于有大量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民风民俗穿插书中,《长江史话》使人读起来倍觉趣味盎然。
本书是《中国风物志丛书》中的分册之一。介绍西藏自治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及风情、资源等。在内容安排上,对于较为人知的,采取略写,对少为人知的,则力求详尽,所引资料真实准确,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本书既具“史”的内容,而又绝非历史典籍的再加工或意义不大的简单模仿。在那难能可贵的民间情怀里,包含着历史宏富的回声与摇曳多姿、血肉丰满的细节;既有浸透了情感的个人记忆与私人叙事,又有宏伟气派,众声喧腾的壮观场面。五光十色的逝水年华弥浸着老昆明浓郁的时代气息。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图文并茂。书中的照片,是老昆明的定格,使历史有了可视性。从这些黑白照片里,我看到了先人们度过的年年岁岁。
南京东路街区是上海的地理中心与行政中心,亦是上海文化展示的很好窗口之一,其历史发展脉络的演变,则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南京东路街区从近代至今日的百年变迁过程,同时分析这个历史街区的形成理路,勾勒出上海中心的文化地图,并讲述其间居民的精彩生活故事,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
鸦片战争以前,武汉三镇,就已经发展繁荣的封建城镇,尤其是汉口, 是以其发达的商业成为四大名镇之一。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开埠通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洋务派“富国强兵”的建设下,武汉畸形繁荣。一方面,西方列强的殖民开拓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为了缩小东西方差距,武汉人民积极吸收西方 文明,同时积极抵抗外国侵略。 武昌首义,成为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起点;军阀祸鄂,革命洪流波涛汹涌。在国民政府的的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面对日军的铁蹄践踏下,国共携手共同抗日;在反对美蒋统治的风暴中, 统治覆灭,武汉城获得新生。武汉百年来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浓缩于《武汉史话》中。 《武汉史话》由皮明庥和郑自来所著。
魅力朝阳门,岁月峥嵘,历城750年,风物万千。形于元大都,明属思诚、皇华坊,地处内城东,每迎朝阳红。东邻东岳庙,西近紫禁城,南伴智化寺,北缘雍和宫,中有大慈延福宫。城楼巍巍,三檐七阔,红墙绿瓦,雄耸粮门,护城河边,绿荫浓浓,百鸟争鸣;垂柳依依,百花争艳…… 美哉,朝阳门!史之迹,儒之韵,人文荟萃,古雅无言;民之安,众之乐,天地、场和,日上鼎新。 美哉,朝阳门!思民生,重人本,社区文明,新园溢彩;承奥运,谱新章,共建共享,宜居祥和。 美哉,朝阳!求进取,谋发展,尽挥聪睿,锦篇神怡;逢盛世,兴中华,上承下启,斯年永昌。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古都西安”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长安韦杜家族的有关知识,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 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