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
山川国土、奇禽异兽、神人仙国…… 光怪陆离、发想天外、“余不敢言” 人类文明的产生与人们抬头观天关系密切,作为我国早期测天成果的《山海经》,其重要性自然难以估量。 本书将重点置于天文一域中国上古天象学,并顺着这一思路深入考察,将地上动物与天上星宿做关联研究、探讨其中的内在情理逻辑,认为《山海经》古图所载“奇禽怪兽”“神灵物怪”等非描摹现实中的对象,而是用以作为天上星辰的象征,《山海经》古图当是星象图。《山海经》中陈述的大量奇异的山、水、国等则是天上星象在地上的分野,《山海经》地理乃是分野地理,古星家认为地上山川为天上星河之精。用鸟兽等动物形象象征天上星宿,中西皆然。《山海经》中大禹治水叙事,关乎古人以天上银河作为坐标,观天测天以制定或修订历法之举。 阅读此书,读者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 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 、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中国地方通史,书稿以西藏地方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描述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全貌,揭示了西藏地方走向祖国完整的过程和特有的规律,贯穿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中国一体化的主线。 The book depicts a panorama of the history of Tibet based on its regime evolution,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process and special laws of Tibet be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China, indicating the ethnic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本书为故宫研究专家向斯讲述紫禁城皇室生活文化的故事,包括紫禁城里面发生的皇室生活、大臣轶事、瑞兽故事、秘闻和紫禁城变为故宫的由来。本书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包含众多的历史细节,如“香山帮主持建造了紫禁城”“ 早的宫廷报警器”“军机处楹联、匾额”等,是一本系统讲述故宫宫廷生活文化故事的图书。许多精彩故事都是 次讲述,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是一本系统讲述明清故宫历史文化的图书。本书配有大量精美图片,装帧精美,集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身。
《岭南古寺志丛刊:阴那山志》文字、版式、体例甚不统一,内容亦较繁复芜杂。大抵前两卷为明天启时的旧志,主要内容为祖师传、修造记及与田粮相关的碑文,可见开山缘起及早期史迹;另外四卷为清人在不同时期增入,内容为题咏、楹联、匾额及相关的公牍档案等,虽不成系统,毕竟保存了文献。该志现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有全本一部,另外梅州市剑英图书馆藏有残本半部。
本书由历史主脉、漕运动脉、文化根脉和红色血脉四个部分组成,共十三章,对通州的历史、军事、漕运、商业、城市建设、中外文化交流等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和研究。本书配有大量老照片和通州历史地图,有些图片十分珍贵,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本书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n
《十二石山斋丛录》是清顺德人梁九图为记录其居室十二石山斋风雅的一部专题园林志书。十二石山斋以园中十二块形态奇异的黄蜡石为名,吸引了地方名士、诗友前来拜吟诵石,名气远播京城和江南,后来成为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齐名的梁园。《丛录》辑录119人题赠诗篇,计有张维屏、温训、陈澧、黄培芳、谭莹、梁廷枏、罗天池等名士,兼撮录梁氏诗友内容,多涉及人物风流、掌故杂记、书画收藏、岭南风土等,从中可见晚清岭南文人之交际,窥探文人群体赏石之精神世界。
《山海经》是一部经典古代世界地理博物志,有《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一卷,共18卷,并有《山海经图》。其中多神仙异兽,方术祀典。瑰丽多采,让人能够忘却自身而与天地同乐。陶渊明读后,挥笔写下《读 》诗十三首,感叹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鲁迅先生一生挚爱,《故事新编》中的《奔月》《补天》皆取材于本书。 本次出版以南宋淳熙刻本为底本,考以清光绪十二年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涵芬楼影印明正统十年刻本、清乾隆刻本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注音以郭璞所注之古音为准,参以郝懿行、王念孙、毕沅等人之正音,随文注于正文上方;完整收入清代吴任成金阊书业堂藏版《山海经图》五卷与日本江户时代《怪奇鸟兽图卷》全彩甄选鸟兽图26幅;文末附刘歆“上《山海经
通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萦绕。千年底蕴,形成通州特有的运河历史地域文化。一是以燃灯塔、三教庙、八里桥等一批重要人文占迹为代表的历史景观文化。 二是以大思想家李卓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三是以花会、庙会、旱船、高跷、托洋片等融合各地民问活动特点的民俗文化。四是运河功能特征的漕运仓储文化。血是以皇木厂、中仓、西仓运河漕运遗址标志的域名文化。六是以面人汤、风车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七是以大顺斋糖火烧等老字号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八是以御道碑等为代表的碑刻文化。 九是以曹雪芹墓碑、典地、水井等为代表的红学文化,等等。这些历史文化体系足通州人世世代代的宝贵财富。 为纪念通州建置2200多年(通州最早建于公元前195年),让后人更好地了解通州的历史,由30名
本书是一本对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的通论性著作,以中国丝绸为线索,大致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丝绸贸易,特别是技术、纹样的传播,做了详细的阐述。书中用 简洁的语言和鲜活的例证,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以丝绸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没有拘泥于众所周知的丝路故事,除了交代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外,把浓重的笔墨放在丝绸上面,因此别具一格。
清朝统治中国,以八旗制度统领旗人(主体是满洲人),以州县制度管理民人(主体是汉人),形成旗民分治的两元结构。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京师),以内城安置旗人,以外城居住民人,是旗民分治两元结构在空间关系上的集中体现。此后二百七十余年中,旗人始终是内城的基本居民,并形成与外城民人社会并存的旗人社会。这是清代北京城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由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辛亥革命(1911)后,清朝覆灭,旗人社会瓦解,但作为其主体部分的满族始终生活在北京,而旗人文化留给古都北京的鲜明印迹更是经久不衰。 本书在综合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笔记、曲词、小说、舆图、绘画、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旗人社会的面貌、特征、变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发展,也作了多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