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由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历史文化博览(上下)(精)/福建思想文化大系》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 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 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 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寇准是杨家将故事里家喻户晓的“寇老西儿”,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一生。他“澶渊定策功”,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的“心中偶像”;然而他的人生却是“大起大落如天地”,起伏之间,又有多少委屈,多少故事;他也是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的另类,“作风另类成话题”。本书即将呈现的是一位另类精英的成长史,是一个“大忠”之臣的人生传奇,也是一段真实、可亲的历史故事。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 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 、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本书为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三位学术大家主编之14卷《陕西通史》(1997年出版)中秦晖所撰写的部分内容,也即《宋元卷》全卷(秦晖为作者)、《明清卷》明代半卷、明清文化一章、清初抗清运动一节(秦晖为该卷作者),现将此两卷中秦晖所撰写的内容合为一本,并由秦晖重新撰写序言而成。 宋元明的陕西,处于辽宋夏金元百年战争的*前线,犹如装满的火药桶,兵戈不断,也因此,这一时期的陕西史,实则辽宋夏金元各政权间的关系史和战争史,当然,更是一部各王朝的政治史。正如秦晖自己所说, 我写宋元明的陕西,其实也是把陕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的,其内容表达了我的不少自有观点,和我同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园诗与狂想曲》等)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 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
本社近年推出的畅销书《战天京》是写湘军集团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城的史事,而在此之前湘军攻下当时安徽的省城安庆,则是攻克天京的必要前提。安庆会战是清王朝命运的转折点,安庆会战前清朝有 之忧,而安庆会战之后,清王朝逐渐掌握主动,逐渐镇压了各地动乱,号称“同治中兴”。本书选取安庆会战这样一个转折点,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场历 罕见的会战,因为此战不但有太平军和湘军的决战,期间也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洋人介入中国事务,干预太平天国战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战场争夺,外交斡旋,加上清王朝和太平天 部的政治斗争,战场之外的戏份比战争还要激烈。书稿文笔优美,史实准确,给读者一个近距离了解那一段历史的 机会。
《大通县志稿》是大通历 由官方主持编纂的、现存 的、较为全面记载大通地区的志书。全书起于雍正三年,终于民国八年,简明扼要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大通的自然山川地理形势,历代尤其是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和职官建置,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列举了人物活动如文吏的政治建树、武官的尽职尽责和立功受奖,本地举人、各类生员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孝子、孝妇尽孝的典型事例;简要记述了汉族、藏族、土族和回族的来源、衣食住行与 信仰;而“艺文志”中李淳《咏古镜》五言 句据赵宗福先生考证是青海历 由本土人文创作的 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系档案资料汇编。本书收录文献内容为《五原厅志略》《临河县志》《临河风土志》《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安北设治局调查记》《乌喇特前旗概况》《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中公旗调查报告》7种。《五原厅志略》记述了五原舆地、德音、食货、风俗、职官、人物、艺文等,是后套地区志书。《临河县志》 以文体分类编次,记述了临河县物产、地舆沿革、山川要隘、垦务、地方保卫、水利、官吏等内容,反映了临河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临河风土志》专载临河风土人情,记录了城镇风貌和民众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民间疾苦。《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记述了乌拉山一带的自然环境、物产和农牧业情况。《安北设治局调查记》记述了安北(今乌拉特前旗)民政、财政、司法、交通、商业、工业、矿业、水利、林业
《西宁府新志(上下)/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是清代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方志的上乘之作。全书共四十卷,以10纲105细目,将全书52万字紧凑地联系在一起,分别记载了西宁的星野、疆域、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城池、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涉及范围 广泛,考究立足于西宁地区自身的地理、人文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乃至对清朝统治影响的深远程度,考察严谨、细致,文字表达客观,史论结合,创新意识突出,并完善地贯彻了“以志为史”的理念,其体例、内容、语言等方面,展示出作者在一本志书内尽情驰骋的史才。作者虽然对史家法度的实践不是 胆 的,却是 完整而自觉的,其著述的整体性是本书的 显著的特征。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 《中国年俗文化概观》由史建平、李宪亮编著。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记述了明·清以来旧京朝廷香火院“大隆福寺”的景观及其新貌、旧京诸市之冠的隆福寺庙市的盛况、自清代初年至今北京东四商业区隆福寺街的沧桑——从商业街市到文化街市又到服装一条街的变化;从大量的资料中摘记的历代文人学者撰写的有关隆福寺的篇章、诗词:以史料为依据并作者亲访记载的隆福寺庙会人物、店肆人物、街道耆宿。 作者以漫笔形式记录的资料翔实,内容有情、有景、有物。并融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供读者玩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