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历史文化博览(上下)(精)/福建思想文化大系》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 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 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 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新窑子是陕北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小山村。 自从1903年这里有了位村民到现在,新窑子已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 100年来,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在这里娶妻生子,也在这里生老病死;人们在这里耕耘梦想、收获希望,顽强地与大自然的灾害和城市里传来的诱惑抗争着。到2004年底,这里已繁衍为282个人。 在这本书中,摄影家黑明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这个小山村,对准了一个个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的理想的普通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在照片的旁边,黑明看似平铺直叙,实刚娓娓道来地记叙了这些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祖祖辈辈的梦想,读来让人同情、让人心酸,也让人深深地为他们的质朴所感动、为他们美好的愿望和顽强的奋斗所鼓舞。 100年的新窑子是一个偏远小村的故事,它也是几亿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南京城墙志》的修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南京城墙志》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载南京城墙历史和现状的地方专业性文献,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南京城墙提供基本材料,以利于南京城墙的维修保护、资源享用,达到存史、资政、教化的目的。 《南京城墙志》贯通古今,重点以明代及其后的南京城墙为主。上限追溯至周,下限一般为2005年,少数延伸到2007年。全书内容包括南京城墙的起源、营建、沿革、构造、建材、参建人员、管理制度、损毁、修葺、战例、艺文、大事记等诸多方面,不设人物传。 本书共分八章:章,春秋战国秦汉城邑;第二章,六朝京师城墙;第三章,隋唐五代宋元城墙;第四章,明城墙营建与布局;第五章,明城墙的工役与建材;第六章,明城墙的损毁;第七章,明城墙的修缮;第八章,明城墙的守御;第九章
山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省,全面研究总结和宣传山东历史,继承和弘扬齐鲁文化优良传统,借鉴前人所遗留的宝贵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新时期山东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多卷本《山东通史》自1994年出版以来,对于人们研究和认识山东历史,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建设曾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看来,该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所限,未能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对史料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所以一些应写的内容如建国以来山东当代历史未能包含进去,内容显然不够全面,时某些重要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甚至个别内容还有些陈旧和“左”的思潮的影响。为了能够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山东历史,更好地促进山东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的
现在,您拿在手里翻看的这本小书,是一部关于一个特殊地方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专门著述。这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的冀、辽、内蒙古交界地区,在书中将其称为“燕山以北地区”或“燕北地区”。这是一个在自然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两个方面,均具有独特性的地方: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看,它属于自然环境的过渡带,自然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过渡性;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早期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的人类物质文化经历了农业的发生,畜牧业的分化,以及农业文化、畜牧业文化的交替扩张与收缩的巨大变化。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吸引了中外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关注的地区。我选择了
《南京城墙志》的修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南京城墙志》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载南京城墙历史和现状的地方专业性文献,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南京城墙提供基本材料,以利于南京城墙的维修保护、资源享用,达到存史、资政、教化的目的。 《南京城墙志》贯通古今,重点以明代及其后的南京城墙为主。上限追溯至周,下限一般为2005年,少数延伸到2007年。全书内容包括南京城墙的起源、营建、沿革、构造、建材、参建人员、管理制度、损毁、修葺、战例、艺文、大事记等诸多方面,不设人物传。 本书共分八章:章,春秋战国秦汉城邑;第二章,六朝京师城墙;第三章,隋唐五代宋元城墙;第四章,明城墙营建与布局;第五章,明城墙的工役与建材;第六章,明城墙的损毁;第七章,明城墙的修缮;第八章,明城墙的守御;第九章
《莫干山别墅往事》以二十余个老别墅为研究重点,再按照人物的群落关系,辐射到山中近百幢老建筑,解读背后鲜活的历史细节,逐渐还原近代史视野下的莫干山,将固化的历史建筑、历史路段还原其生动有趣的人文面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莫干山历史文化的新视角。
《西陲总统事略》,又名《伊犁总统事略》,是一部反映清干、嘉时期新疆地区,特别是伊犁地区情况的官修志书。《西陲总统事略》由伊犁将军松筠主持,嘉庆七年(一八0二年》由汪廷楷始编,嘉庆十年(一八0五年》后由祁韵士补撰,嘉庆十三年(一八○八年》成书。
街巷,如同城市的脉络,蕴含着城市的精神与气质;它是城市中建筑、环境与人沟通的桥梁,它让城市变得灵动、鲜活。因此,一座城市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独特的人文风采和景观风貌往往会随着街巷的消失而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也会随着街巷面貌的改变而不断地繁衍、变化着。在许多人的一生之中,会有很多遇到过或生活过的街巷让人难以忘怀,并且逐渐成为对一座城市、一段生活的记忆。 一条老旧的街巷,曾是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蕴藏故事,流淌时光。在我的记忆中,每天天还没有全亮,开门闭户的吱扭声、车辆经过的隆隆声、自行车叮叮的铃声就此起彼伏地出现了,寂静的小巷仿佛在一瞬间就变得热闹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越来越嘈杂,甚至鼎沸的人声。推开门就会看到打着哈欠,拎着煎饼果子、豆浆的邻居们相互打蓿招呼,悠闲地回到家中,、上
《陕西历史大事鉴览》收录的陕西历史大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其中,特别突显了文化及制度方面的内容,其所占比例近乎全书的三分之一。对于同民生有关的问题则给予了很多关注,如交通、水利等。通过这样的选择安排,力求改变以往那种“历史大事”非政治、军事莫属的传统观念,而使其视野大为拓展,以真实地反映社会复杂多样的原本面貌,同时也使之契合当今的社会需求。
《历史的凝眸:聚焦百年影像》取材于法国人方苏雅(奥古斯特·弗朗索瓦)等人于1896年至1925年拍摄的昆明旧照,汇集了表现昆明旧时代商业贸易、海事帆影、茶馆食摊、马帮镖队、滇剧演出、庙会集市的民俗纪实照片,以及大量滇池水系状况、昆明古城墙、寺庙楼宇、护城河、桥梁的组照共650多幅图片。
“十三行”研究是一门显学,“十三行”研究是一个史学大课题,它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商史、中外贸易史、中西关系史、鸦片战争史等重要史学领域。《广州洋货十三行》的作者彭泽益是继梁嘉彬之后在广东十三行研究方面最的专家,本书更是继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后又一部在十三行研究上极具学术分量的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历史学价值。本书内容丰富,广泛涉及清代前期中外贸易史、十三行行商史,并以分章专题对相关十三行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其中包括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雍正时期的粤海关与洋货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新兴的轻纺工业、清代各省以广州市场为中心的商品流通与商路运输、清代“广州体系时期”中外商人之间的竞争、清代“广州体系时期”中外商人之间的竞争、广州行商与外国商人之间的高利贷与债务纠纷、广
素有人文之乡美誉的客家名镇五经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这里的古村落,融合了潮汕与客家建筑风格;这里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前,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小镇传教,并开办了医院、学校的时候,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碰撞、交融,并产生火花,造就了小镇的文化繁荣,从而闻名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文化奇迹成为历史。《中国五经富》钩沉史实,以史解史,讲述小镇曾、邹等姓氏的来源及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五经富人文之乡的无穷魅力。
《陕西历史大事鉴览》收录的陕西历史大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其中,特别突显了文化及制度方面的内容,其所占比例近乎全书的三分之一。对于同民生有关的问题则给予了很多关注,如交通、水利等。通过这样的选择安排,力求改变以往那种“历史大事”非政治、军事莫属的传统观念,而使其视野大为拓展,以真实地反映社会复杂多样的原本面貌,同时也使之契合当今的社会需求。
选取了“西仓”这一很能表现西安民间生活的集市,通过大量的影像、口述及部分史料文献,将西仓的建筑、街巷、摊主行业百态真实地反映出来。影像资料丰富真实、涵盖面广,以民间姿态纪录我们曾经熟悉的日常。口述对逐渐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事与物进行打捞式纪录,为我们勾勒出除了帝王将相之外的烟火气息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