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大通县志稿》是大通历 由官方主持编纂的、现存 的、较为全面记载大通地区的志书。全书起于雍正三年,终于民国八年,简明扼要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大通的自然山川地理形势,历代尤其是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和职官建置,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列举了人物活动如文吏的政治建树、武官的尽职尽责和立功受奖,本地举人、各类生员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孝子、孝妇尽孝的典型事例;简要记述了汉族、藏族、土族和回族的来源、衣食住行与 信仰;而“艺文志”中李淳《咏古镜》五言 句据赵宗福先生考证是青海历 由本土人文创作的 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 《中国年俗文化概观》由史建平、李宪亮编著。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记述了明·清以来旧京朝廷香火院“大隆福寺”的景观及其新貌、旧京诸市之冠的隆福寺庙市的盛况、自清代初年至今北京东四商业区隆福寺街的沧桑——从商业街市到文化街市又到服装一条街的变化;从大量的资料中摘记的历代文人学者撰写的有关隆福寺的篇章、诗词:以史料为依据并作者亲访记载的隆福寺庙会人物、店肆人物、街道耆宿。 作者以漫笔形式记录的资料翔实,内容有情、有景、有物。并融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供读者玩昧。
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 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 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 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外均为**。
本书系《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之一。书中摘取1792至1909年间7位来华西方名士的著作中有关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字和手绘图。他们中有使团随行、外交官、传教士、商人、画家、农业科学家、港督,他们以好奇的眼光欣赏广州,以独特的视角记载广州的风光、地理、物产、人文乃至政治制度,为广州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他们与大清的交集,亦是了解中外关系和文化互动的镜子。它们各自独立之时,纯属管窥蠡测;联系起来则是一幅广州近代历史的流年碎影,国门洞开前夕所谓的乾隆盛世至大清覆灭的脉络依稀可见。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来到我的生命中,也是一种缘,一种善缘。感谢让我结上这一缘份的徐吉军先生,感谢他对我百分之百的信任。他说这部书稿本来是他自己撰写的,目录都已经拟好了,由于太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稿,故请我来接手书稿的撰写工作。当然,对于这样的好事,我一般是不会推托的,因为钱塘江文化的研究,对我来说还是空白,我的兴趣就是去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不愿意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重复写作或者说炒冷饭。答应下来之后,我暗暗地定了目标,希望能够尽快完稿,不至于耽误徐吉军先生的原有出版计划。但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在撰写《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史话》的过程中,插进来原先没有的一些课题任务,而且都更急。我只好暂且搁置手头的这部书稿,把那些课题任务完成了再说。
成都别称“锦官城”,最早源于西汉时专门织造蜀锦的锦官城,位置大概在今百花潭一带,不复存在久矣。对这座悠久的大都会来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华丽与遗恨背后,历史讳莫如深的洗牌方式全然不可思议。过去两千多年的城市历程证明,人定胜天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其结果必然是天定胜人;唯有人天和合,方能执天而行。从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地域之核的传统成都现已消逝,今天的生活“与渗透着我们先辈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实和葡萄毫无共同之处”(里尔克语),故国的重重叠影,亦仅能回首一二于星辰下。将来如何修复根脉,这是一个问题。《锦官城掌故》有幸人选2012年度成都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方能顺利面世。
该书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其中一本,主要阐述了古代水利在西北经济开发全过程中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西北地区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农业灌溉事业提供了保障。同时,伴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开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又反过来影响着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书集中讨论了历史时期西北的水利和环境变迁问题。
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杰作,她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川西地区的巨大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都江堰的,她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方志上海微故事——变迁与更新的印象》是作者选编的第二本有关老上海建筑掌故和文化的图书,内容选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自办的,选取了有关老上海的街道、公园、建筑物、河流和文化地标的13篇文章,从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讲述它们的故事。本书稿的内容资料详实,图片历史感浓郁,可读性比较强。《方志上海微故事——变迁与更新的印象》是作者选编的第二本有关老上海建筑掌故和文化的图书,内容选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自办的,选取了有关老上海的街道、公园、建筑物、河流和文化地标的13篇文章,从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讲述它们的故事。本书稿的内容资料详实,图片历史感浓郁,可读性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