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寇准是杨家将故事里家喻户晓的“寇老西儿”,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一生。他“澶渊定策功”,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的“心中偶像”;然而他的人生却是“大起大落如天地”,起伏之间,又有多少委屈,多少故事;他也是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的另类,“作风另类成话题”。本书即将呈现的是一位另类精英的成长史,是一个“大忠”之臣的人生传奇,也是一段真实、可亲的历史故事。
本书为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三位学术大家主编之14卷《陕西通史》(1997年出版)中秦晖所撰写的部分内容,也即《宋元卷》全卷(秦晖为作者)、《明清卷》明代半卷、明清文化一章、清初抗清运动一节(秦晖为该卷作者),现将此两卷中秦晖所撰写的内容合为一本,并由秦晖重新撰写序言而成。 宋元明的陕西,处于辽宋夏金元百年战争的*前线,犹如装满的火药桶,兵戈不断,也因此,这一时期的陕西史,实则辽宋夏金元各政权间的关系史和战争史,当然,更是一部各王朝的政治史。正如秦晖自己所说, 我写宋元明的陕西,其实也是把陕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的,其内容表达了我的不少自有观点,和我同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园诗与狂想曲》等)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
《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系档案资料汇编。本书收录文献内容为《五原厅志略》《临河县志》《临河风土志》《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安北设治局调查记》《乌喇特前旗概况》《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中公旗调查报告》7种。《五原厅志略》记述了五原舆地、德音、食货、风俗、职官、人物、艺文等,是后套地区志书。《临河县志》 以文体分类编次,记述了临河县物产、地舆沿革、山川要隘、垦务、地方保卫、水利、官吏等内容,反映了临河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临河风土志》专载临河风土人情,记录了城镇风貌和民众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民间疾苦。《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记述了乌拉山一带的自然环境、物产和农牧业情况。《安北设治局调查记》记述了安北(今乌拉特前旗)民政、财政、司法、交通、商业、工业、矿业、水利、林业
《西宁府新志(上下)/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是清代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方志的上乘之作。全书共四十卷,以10纲105细目,将全书52万字紧凑地联系在一起,分别记载了西宁的星野、疆域、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城池、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涉及范围 广泛,考究立足于西宁地区自身的地理、人文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乃至对清朝统治影响的深远程度,考察严谨、细致,文字表达客观,史论结合,创新意识突出,并完善地贯彻了“以志为史”的理念,其体例、内容、语言等方面,展示出作者在一本志书内尽情驰骋的史才。作者虽然对史家法度的实践不是 胆 的,却是 完整而自觉的,其著述的整体性是本书的 显著的特征。
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开封,一般都来自《东京繁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景况;而较真实记录开封的《东京记》和《汴都志》,现均已亡佚。本书搜集大量史料,作者历经实地考察二十年,详尽地论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构造和城市社会的演变,当时的城市景观、军营变迁与人口变化,治安制度与居民生活,皇宫的修筑和皇帝的行幸等等。论文观点平实中允,叙述细致绵密,内容翔实可信。可资宋史研究者,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建设者等参考。文史爱好者和广大社会读者,可以从此书获知:《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当时开封的全貌和真实景况。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竖排版)》涵盖了新安或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新安历史文化的渊源流变,历史文化的信息量大而密集,是其他新安及徽州的书籍无法代替的。《新安志整理与研究(竖排版)》是徽学研究资料辑刊系列之一。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史籍类目繁多,有的虽经前辈学者整理,刊行出版,但流播不广,检索不易,有的还口王原稿本形式,存放于各类图书馆、资料室等,随着西北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编撰西北史籍提要就很有必要,《西北史籍要目提要》提供了较为集中、翔实的,有关西北历史的汉文史籍书目,便于研究者方便快捷地掌握相关问题的基本史料信息。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处两省三府七县错壤之地,拥两镇四栅八坊万家烟火。乌青巨镇,府城气象。人杰地灵,积淀深厚,留得辉煌写春秋。 兴衰起伏,何去何从?古镇保护,旅游开发。传文脉神韵,融时代精神;铸自身特色,建一流景区。遐迩闻名,四方称誉,再度崛起著传奇。 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址乌镇。阅世千载,互联天下,智慧小镇,征程新辟。难逢之机遇,可期之愿景,发展之路在脚下。 “一业一网一古镇”,成就了不一样的乌镇! 《乌镇志/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存真求实,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了乌镇的城镇化
Ma Lihua's second "journey across Tibet" features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rom the Tibetahistory, she selects attractive episodes: from social changes to individual experiences, from widely knowstories to rarely knowanecdotes. Based ohistorical facts, thiook is narrated ia vivid way.
中东铁路是20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焦点,其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荣辱堪称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从签订《中俄密约》、沙俄借地筑路到曰俄战争爆发、南满铁路易主,从苏联违约出卖路权到雅尔塔协定卷土重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始终没有收回中东铁路。直到新中国建立,中东铁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福建省福州,因其地理形胜而为千年名都,号称“山川灵秀所都”,八郡首邑、闽中首府。《福州通史简编/闽都文化丛书》以修史存志的方式,图文并茂展示了福州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景,体现了地区的人文特点与精神风貌,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陶铸并积淀起具有鲜明特色的闽都文化,凝聚形成具有开放、包容、革新等勇猛精进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