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ed at the Minghang District in Shanghai (N31 ~2', E 121~23'12"), the Maqiao site was discovered in 1959, and two preliminary excav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1960 and 1966. A report published in 1978 called the cultural remains equivalent to the Shang and the Zhou dynasties from the site as the Maqiao Culture. Large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resumed in the 1990s ascertained that the space of the site covers about 150,000 M2. This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well-preserved sites of the Maqiao Culture. Four times of exca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between 1993 and 1997, covering an area about 2,728 M2. Two house remains, 6 ash features and 12 graveelonging to the Liangzhu Culture; 4 house remains with clusters of post holes, 14 wells, 143 ash features, 8 ash ditches, 11 concentrations of potsherds, 2 hearths and 4 graves of the Maqiao Culture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periods; 1 ash feature and 1 grav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2 ash features, 3 wells and 1 ash ditch of the Tang perio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物考古”、“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主要关注了两晋诸侯分食制度、魏晋租调、战国秦汉的亩制、六朝江南地区的农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等问题。
本书是来自“育儿一线”的80后妈妈的原创作品, 讲述了这位80后妈妈 —— 小坏坏妈咪在养育儿子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其经验总结。书中不作者在育儿路上的种种经历, 还重点讲述了其在育儿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技巧和方法, 生活味浓, 可读性强。
《广东先秦考古》内容是广东60多年来先秦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结晶。上启十四万年前的“马坝人”,中经一万年前后的“独石仔人”、“黄岩洞人”、英德“牛栏洞人”、三亚“落笔洞人”,下至两三千年前的“浮滨文化”、“横岭山墓群”、“西瓜岭文化”。其中“马坝人”、“石峡文化”、深圳咸头岭新时期时代沙丘遗址、高明古椰新时期时代贝丘遗址、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墓葬人骨及其拔牙个体、深圳背岭94座商时期墓群、博罗横岭山近三百座西周春秋时期墓群等,在《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占有一席之地。 《广东先秦考古》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论点有据,推断稳妥,含盖年代跨度长,熔科学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炉。其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什么是“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色,帮助我们建立对那段未有文字记载的广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的皇帝,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的帝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兵马俑及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现使中国乃至世界为之震惊,秦始皇陵因此也成为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之一。本书是始皇陵考古队通揭示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掘过程和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总结,可供考古和文物工作者以及历史学者参考。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物考古”、“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主要关注了两晋诸侯分食制度、魏晋租调、战国秦汉的亩制、六朝江南地区的农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等问题。
本书是来自“育儿一线”的80后妈妈的原创作品, 讲述了这位80后妈妈 —— 小坏坏妈咪在养育儿子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及其经验总结。书中不作者在育儿路上的种种经历, 还重点讲述了其在育儿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技巧和方法, 生活味浓, 可读性强。
本书以一个考古人的亲身经历,一句当年的工作日记、书信手札和回忆记录,讲述了黄河象从发现保护。考察发掘、修路运输、修复研究、装架展出、拍摄电影、出版专刊、到进入小学课本成为教材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重大发现的历史渊源。书中不仅披露了当年的珍贵资料,还介绍了骨化石的形成保护和采集研究等方面的只是,引导人们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与大自然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