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河南洛阳出图了大批汉魏石经残石,当时品质学者竞相研究,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石经学,揭开了汉魏经古文经学的面纱。可惜的是,时过境迁,随着金文热、简帛热的出现,石经研究渐趋消沉,以致少有人问津。立足于儒家经典而言,汉魏石经和其他五朝石经,既是历朝儒家经典的标准文本,也是研究今古文经学和篆隶楷行字体的很宝贵的手资料,本项目选录二十世纪很具学术价值的论文,汇成一集,以存文献之真,并借以保存一段珍贵的学术史资料。
你也许听说过西周的“金文月相”,但你没听说过本书首次发现的商代“卜辞月相”。 你也许看到过各种版本的“西周金文历谱”,但你没看到过本书首次复原的“晚商金文历谱”。 你也许知道商周时代存在“十三月”置闰法,但你不知道当时还存在本书所要考证的“十四月”置闰法。 你也许想到过武王伐纣的“甲子日”可用天象推算,但你没想到过商汤伐桀的“乙卯日”在本书中同样可被推算。 显然,在商周历法和商周年代学的研究领域中,本书能够同时作出如此多的关键性突破的确是令人惊异的。但是,相信详读了陆星原编著的《卜辞月相与商代王年》人最终都会发现,上述这些全新之论同时也都是立足于甲骨文、金文、先秦简牍和先秦文献的求实之论,都是拥有天文学验证的有据之论,都是总结前人智慧和多学科成果的全面之论,它们都
本书收集了史树青先生各个不同年代发表的各类研究论文,许多都已经难以找寻。从中可以看到史先生在学术、考古文物鉴定各方面的成就,其涉猎之广泛、研究之深入,都是后学之榜样。本书既是对这位博物馆前辈大师的纪念
《古文物称谓图典(修订版)》供收录了各类文物三千五百五十三件,分别按时代排列,对生僻字和有专门读音的字,都采用了拼音和直音两种方法标注。在这部书里除了大量的文物、遗失之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甚至从没记录的珍贵文物。
本书收录了考古学家苏秉琦、张光直和俞伟超先生关于良渚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三位考古学家分别从区域考古、玉琮与宗教祭祀方面,以及文化衰变原因探讨的角度,对良渚文化及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书中还附有先生们珍贵的学术活动照片,是关于良渚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大家之作。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世界上29座古代历史名城,生动诠释了知名古城的兴衰历史,进而探寻古城背后的古文明。分布于非洲、美洲、欧洲、近东、中、远东等地的这些“遗失的古城”都曾是古文明的繁盛之地。书中利用详尽的文字介绍、城市规划图、想象复原图以及精美的摄影作品等对古代城市进行重建,展示了大量的建筑群、庙宇、宫殿、公共和私人住宅、艺术品以及考古学家发现、研究和从历史中带回来的文明碎片。 这本书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城市、城市建设的杰作、艺术和历史的宝库,是对在世界历史中留下诸多印迹的民族与文明的铭记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