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瓷是我国陶瓷艺苑里的奇葩,其内涵之博大、意蕴之美妙、体系之独特、影响之深远,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是介绍钧窑、钧瓷特点的普及性读物,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钧窑与钧瓷的历史,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钧瓷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盛衰状况、烧制特点和艺术风貌,对广大读者、陶瓷工作者、钧瓷爱好者、钧瓷鉴赏家、收藏家都有很大的裨益。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瓦木石写就的历史,是固化了的清代宫廷历史档案。清东陵的营建历史,可追溯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达两个半世纪。在这里,前后营建了5座帝陵,4座皇后陵,5座妃园寝,共14座帝王后妃的陵墓,成为清王朝规模、影响、名气的皇家陵墓群之一。《清东陵档案解密》将带您走进帝王的陵寝,见证大清王朝的荣辱与兴衰。
《房山历代陵墓》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房山区墓葬文化的专著。全书18.8万字,刊入文物图片200余幅,记述了自西周燕国到明清时期近三千年期间分布于房山区历朝历代的墓葬,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文化震撼力。全书由《西周燕国墓葬》、《汉代墓葬》、《大房山金代帝王陵》、《清代诸王贝勒园寝》和《历代名人墓葬》等五部分组成。《西周燕国墓葬》介绍了西周燕国分封的背景,琉璃河遗址墓葬区的分布,重点墓葬和出土文物,再现了三千多年前古燕都的辉煌;《汉代墓葬》介绍了历年来房山区所发现的汉代墓葬,重点介绍了顾册村及岩上汉墓村,大量的随葬陶器的出土,反映了汉代房山地区经济的繁荣;《大房山金代帝王陵》介绍了以大房山为中心的庞大的金代帝王陵墓群,包括山陵营建、陵区分布、诸陵迂(安)葬,陵区范围、祭祀、行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