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唐墓志百种》内容简介:纸无千年寿,中古以前之书,留迹后世多凭之金石,后之作书史者则择良为用,次第高下。吉金不见题名,书者名之不名、传与不传,皆系于铭石。铭石之书有碑碣、摩崖(包括造像、刻经)之分。
《出土<苍颉篇>研究》通过对已公布的斯坦因所获敦煌汉简、居延旧简、居延新简、建国后所获敦煌汉简、尼雅汉简、阜阳汉简、水泉子汉简以及北大汉简中的《苍颉篇》残简的对比研究,程度上复原了这部亡佚已久的字书,进而探讨了此书的文本结构以及流传中的不同版本。大致弄清楚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基本弄清楚了"闾里书师本"、五、六章的文本面貌,"姓名简"由于见于多个出土本,现在可以肯定属于《苍颉篇》;其次,《苍颉篇》文本结构具有的稳定性;再次,在"李斯本"与五十五章的"闾里书师本"之间,还存在一个合《苍颉》、《爰历》与《博学》三篇为一体的、未经"闾里书师"断六十字为一章的版本;最后,《苍颉篇》在流传的过程中,在文字、结构以及用韵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改编。
《用甲骨文做游戏——中国的十二属相传说》是一本有趣的绘本,讲述的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十二生肖的来历。全书内文插图由甲骨文书法构成,可以在书中找到代表每个小动物的甲骨文字,带领小读者走进一个奇妙的甲骨文世界,并让孩子领略文字的奥妙,从此爱上文字、对认字产生兴趣。本书插图中的书法由甲骨文大师欧阳可亮先生创作,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绘本阅读体验。
《甲骨文字形表》系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甲骨文电子资料库为基础编著的一部甲骨文检索工具书。相比2001年的香港版《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字形表》收集原《总表》遗漏的异体字形,同时增加了《甲骨文合集补编》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新见的甲骨文字和异体字,共计收集甲骨文6211个、单字4024字(据流水号)、异体字2187字,修补字头380个。今次增订版由原编著者增补6种甲骨著目所著录的194个甲骨文字(含合文),与时俱进,以满足广大文字学和文博学者的甲骨学研究,以及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研习的迫切需要。
《楚帛书研究(11种)(精)》由李零著,结集了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多年来研究楚帛书的重要学术成果,包括其学术代表作《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修订版及该文的补正,其赴美亲验楚帛书写的《楚帛书目验记》以及《楚帛书的再认识》等相关重要论文,这些论文各具特色和代表性,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信息和照片资料,本书对简帛学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王国维的名著,它对中国简牍学的形式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书对王国维著作进行了校勘、注释与串讲,多处附有实物图片。书前并有导言,介绍王国维写作背景,学术成就,又结合资料对简牍制度作了再研究,适合关注考古文物的年青学子阅读。 《简牍检署考校注》这部书的长处,首先在于对王国维原著进行了详尽准确的校雠和注解,使之成为《简牍检署考》的最善本,便利于读者。 本书开首的导言,实际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学术论文,特别应当注意的有其中两点:一点是对《简牍检署考》著作背景的叙述。二点是对《简牍检署考》的内容,根据近年新发现的大量简牍,作了重要的补充。
本书收入甲骨文出土以来所有能见到的资料,考释文字吸取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该书与学界号称鼎足之作的《金文编》《战国文字编》一样,可供从事历史文献、古代史、考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工作者使用,是一部融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
时大彬确实是紫砂界了不起的宗师,供春之后,他被称为壶家三妙手之 。他也是紫砂史上开辟新局的重要人物,将大壶改小壶,从泥料的配制及调砂,成型技法的改革到工艺的演进,以及在壶体上刻名款,从而把紫砂技艺与文化结合交融。他的作品厚重、质朴、古雅,紫砂历史上早就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的赞语,为紫砂文化奠定了较高的基础。在陈圣泓编著的《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中可以看到,时大彬在明代万历年问与社会上层的名人雅士有着广泛的交往,他的壶艺文化受到文人雅士较多较广的影响,他的主要活动在明代万历年问,逝世于明末,因此对他的历史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定格。
该稿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之第五辑,书稿内容延续集刊一贯之体例,涵盖丰富,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简、帛书、镜铭、敦煌佛经等方面的字词考释与校读札记:有出土资料的研究心得,如对北大汉简《周训》的探讨;有对出土帛书的整体考释,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释文校读;亦有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名句的进一步深入辨析,如关于《老子》"道可道""名可名"的解释。 该集刊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触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新出唐墓志百种》内容简介:纸无千年寿,中古以前之书,留迹后世多凭之金石,后之作书史者则择良为用,次第高下。吉金不见题名,书者名之不名、传与不传,皆系于铭石。铭石之书有碑碣、摩崖(包括造像、刻经)之分。
从残存的竹编可知,竹简原于竹笥中。由于受到淤泥及其他文物的挤压,简竹已有损坏,卷束已散开,并有不同程度的移动。从竹简的堆积状况可以判断 ,各种书籍是各自成卷,然后堆放在一起的。 本书收录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所有竹简,分图版、释文和注释两部分。竹简内容为汉代典籍,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和遣策共八种,涉及汉代法律、军事、历法、医药、科技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其中的《算数书》,是早于《九章算术》的古代数学佚籍。
本书是王国维的名著,它对中国简牍学的形式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书对王国维著作进行了校勘、注释与串讲,多处附有实物图片。书前并有导言,介绍王国维写作背景,学术成就,又结合资料对简牍制度作了再研究,适合关注考古文物的年青学子阅读。《简牍检署考校注》这部书的长处,首先在于对王国维原著进行了详尽准确的校雠和注解,使之成为《简牍检署考》的最善本,便利于读者。本书开首的导言,实际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学术论文,特别应当注意的有其中两点:一点是对《简牍检署考》著作背景的叙述。二点是对《简牍检署考》的内容,根据近年新发现的大量简牍,作了重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