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很重要的考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近期新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堆——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抚摸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三星堆王国是怎样突然消亡的, 置疑——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星堆文明之源——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古蜀文明的很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话——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由靖江活宝卷文库黄靖所著的《解读靖江宝卷/靖江活宝卷文库》一书面向青少年读者普及靖江的说唱艺术——宝卷。宝卷是一种“韵散相间,讲唱结合”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俗讲,成于宋,明清年间盛行一时,后日趋式微。本书力求以普及通俗的方式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存,以期在青少年中产生积极影响。
《简帛文献词语历时演变专题研究》从新词新义的産生、基本范畴词的演变、复音词的演变等角度对简帛文献的语言事实进行描写分析,揭示了若干词语历时演变的轨迹。既有对若干个体词语的出现时间、语源、语义发展、词语分化、语用演变等的描写,又有对词语更替性演变的描写,还从秦帝国的统一、秦方言的东渐等角度分析了简帛文献词语历时演变的动因。另外,还解决了一些简帛文献释读问题,并利用简帛文献词语的历时演变研究的成果讨论了一些辞书学与文献学问题。
由靖江活宝卷文库黄靖所著的《解读靖江宝卷/靖江活宝卷文库》一书面向青少年读者普及靖江的说唱艺术——宝卷。宝卷是一种“韵散相间,讲唱结合”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俗讲,成于宋,明清年间盛行一时,后日趋式微。本书力求以普及通俗的方式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存,以期在青少年中产生积极影响。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秦汉考古》分十余个专题回顾了20世纪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秦汉文明的辉煌成就。配有彩图7幅,插图35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百圾冰纹裂·色佳称粉青——宋代官窑瓷器展”的展览普及读物。由故宫博物院宣教部和古器物部提供稿件。 根据展览主线和展览宣介的需求,《宋代官窑导读》从四个方面向读者呈现了宋代官窑面貌:“宋代官窑觅踪”梳理了北宋到南宋官窑的发展和变迁。“宋代官窑窑址与瓷器制作”直观地展示了宋代官窑瓷器生产的基本情况。“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结合典型文物图片,介绍了宋代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最后的“宋代官窑瓷器精品欣赏”向读者展现了宋代官窑瓷器的釉色莹润和器型之美,尤其是清宫旧藏官窑瓷器和清宫仿烧官窑瓷器,更突显了历代对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视和宋代官窑瓷器的价值。
《敦煌壁画飞天百图》是中国画线描系列中的一本。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本书作者崔贺队将收集到的飞天资料整理成线描,并按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序,以供美术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国家宝藏》(青少年版)延续《国家宝藏》轻松、有趣的风格,用13个朝代对来自九大博物馆的27件文物划分,同时加入中国经典古诗文,并邀请知名插画师手绘文物,一起为青少年读者厘清一条延续5000年的中华精神脉络。 《国家宝藏》(青少年版)打破了青少年和文物的距离感,用轻松的方式科普文物知识。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先民在绘画、律法、礼乐、书法、手工艺、建筑和军事上的智慧,看到了人类如何制作青铜器、陶瓷和玉器,如何用文字和图腾传递想法,如何用砖画、壁画、石画、帛画表达态度,如何崇尚以琴、剑、笛为象征的君子文化,如何信奉自然和鬼神之力…… 文物之所以为文物,在于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信仰。通过讲述文物的创造、挖掘和守护,《国家宝藏》(青少年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助力培养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
《读好书系列:世界文明奇迹(彩色插图版)》分别从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版图上撷取了近40处文明奇迹,并按照其各自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从形成背景、特色及构成等方面一一诠释。这些文明奇迹涉及宫殿、教堂、遗址、陵墓、雕像、石窟、运河等。
公元705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女皇——武则天因病去世了。她留下了空无一字的高大石碑,巍峨宏伟,矗立于乾陵的东边。与乾陵的西边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石碑遥相成对,形成合葬一体的格局。唐高宗的石碑上,刻满了丰功伟绩的碑文。一个无字碑,一个满字碑,给世人和后人留下诸多疑问,并引发了褒贬不一、毁誉各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思索。
《正说世界:文明的瑰宝 世界奇迹》述说数千年前神秘而壮美的故事,见证遥远时代的文明曙光。涉及世界文明古国兴衰、世界文明奇迹风云、世界科技文化进程,全景式地梳理了世界文明史的脉络。 《正说世界:文明的瑰宝 世界奇迹》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珍贵历史图片,适合各年龄段、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全彩印刷,打造世界文明最光彩的历史镜像。
《中国文明考古》选取了周口店猿人遗址、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南越王陵等考古发现的惊心动魄的发掘历程,讲述了其中的曲折与执着,震撼与感动,智慧与惋惜,展示了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一揭开了众多历史谜团。
《历史的天空:历史传闻中的宝藏》介绍了,当寻梦与文明同在,叹瑰宝之风华,感秘史之迷离,惊发掘之旷古,思迷案之悬疑。放眼中外,幽深的庭院中隐逸的过往系人心弦。 古国、宝藏消匿的影踪引人追寻,一座座古墓掩埋了无数红尘秘事,每一件国宝书写一段传奇。桩桩悬案留给后世诸多未解之谜。一次次考古发现不断揭开惊世宝藏之谜。
碑志文是以碑为载体,记人、记事的文体,根据其内容和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等几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碑志文滥觞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在东汉时期达到高潮,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体规范。此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碑志文一方面在文章体制上经历了由散化到骈化,由骈化再到散化,中间又出现向骈化回潮,以至于形成骈散并存的复杂状况等等,留下了比较复杂的演化轨迹;另一方面,其写作传统和使用功能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较突出的演化轨迹是: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升降,碑志文由原来逐节敷写,极力铺排官阶与郡望,以颂美为根本目的功能和传统,逐渐向史传文学靠近,最后演化为以史笔为碑志的格局,功能和目的都有所变化。虽然在具体的发展演化过程中
纵古今,横万里。寻梦于文明之巅,叹瑰宝之风华,感秘史之迷离,惊发掘之旷古,思谜案之悬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宫中隐逸的过往系人心弦,古国、宝藏消匿的影踪引人追寻,一座座古墓掩埋了无数红尘秘事,每一件国宝书写一段传奇。桩桩悬案留给后世诸多未解之谜,一次次考古发现不断揭开惊世谜局。 探索发现系列,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真实再现大千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段。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10卷本200万字的鸿篇巨制,辅以2000幅珍贵的图片,打造出一席华美的文化盛宴。 大江东去,淘不尽惊心动魄的往事如昨;青山依旧,遮不住黯然销魂的国宝如故。带着岁月的沧桑、穿越历史的烟尘,这些国之瑰宝向我们款款走来。每一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价值,每一件都承
75年前,王国维曾经预言,简牍研究将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今天,简帛学已实实在在成为国际汉学关注的焦点。 本书回顾了中国出土文献被发现的主要历程,并揭示出土文献对中国传统学术走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方法的深层影响。历史上的孔壁书出土,引发了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而最终导致了汉经学时代的结束;汲冢书则大大提升了史学尤其是编年史的地位,促进了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出土文献从数量到内容都较前两次更为庞大和丰富。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这三宗最主要的出土文献为我们勾勒出战国学术和文化的大致面貌,其中银雀山汉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兵书,马王堆帛书内容多为方技数术,从中我们能体味到其时的中国文化中十分丰富、发达的实用技艺;郭店楚简的内容则主要集中在思想方面,大大加深
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和游客进行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时空穿梭。 本
中国考古学是以往一百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令海内外瞩目。学术界对土文物的研究,不断获得重要突破,使世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断刷新。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用相当艰深的专业语言撰写的,而且刊登在读者面较小的专业刊物上,往往下为一般读者所了解。本书通过10件(组)文物,结合文献的记载,介绍古代中国在农业、天文、乐律、玉器、青铜器、纺织、冶金、建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作者着力将学术界对文物研究的重要成果,转化为比较通俗的语言,其中不乏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读者可由此获得对文化中国的全新认识,不仅能满足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适宜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读者阅读。
《宋米芾书苕溪诗蜀素帖卷》主要介绍了宋朝的米芾的书法,他的书法不仅优美,而且被众人知晓,书法造诣颇深,其中《苕溪诗》更为是两幅能在书法历史上很大程度确立了米芾地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