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收录了专家授课的提纲与学员交流的材料,以及培训大纲和培训班相关资料,并附录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北京文件》全文。2007年10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举办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培训班。培训采取了专家授课与实地考察、经验介绍与学员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在本书中,杜齐先生对几十年来在西藏考古以及西藏文化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由于作者本人在20世纪40年化曾多次到西藏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和拍摄了大量的实物和遗址。因此,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得出的某些结论对我们当前从事的西藏考古、西藏文化及其起源的研究都具有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本书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本书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遗产、合理利用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为该系列纪录片之书面呈现,它保留了纪录片中之精华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纪录片的内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介绍了山东齐长城资源调查的调查对象与范围、重要遗迹、调查方法以及工作过程。书中还附有调查段长城各段的墙体保存状况统计表,以及重要段的相关自然环境、残损原因、图片等,是对于山东齐长城遗迹重要的调查资料。
常德市鼎城区新屋咀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化新晃县石钨溪、庵田、长乐坪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南托大塘遗址发掘报告等。
本书所说的敦煌图像研究,含两层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绘塑些什么题材?二是为什么要绘塑这些题材? 本书、二章本可以合二为一,但考虑到北凉石窟的性,最终还是决定分开写。这两章的节都是写窟产生的历史背景,但在写法上不是从泛论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着手,而是通过摘录河西走廊大量禅僧习禅的文献记载,对照现存禅窟贵例,来证明“凿仙窟以居禅”,或“入定窟以澄神”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论述“入塔观像”。“塔”即窟内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龛内的造像。第三章许千佛图像,研究对象由中心塔柱转向四壁。千佛图像系中国僧人的新,现存实物景最见于靖炳灵寺69窟,西秦绘,然后向东见于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向西见于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区诸石窟,
2005年12月31日,来自中国江南古城宜兴的紫砂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宜兴紫砂界,就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平静、自然,人们并没有奔走相告,更没有额庆,也许,紫砂工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一种笃定、散淡的气脉贯穿其间。在轮回的花光水影中,在绵延的阳羡咏唱里,紫砂艺人心传手到,风生水起,取一块风霜历练的紫砂土,围起那天人合一的融洽,火光土色,写意人问,那紫砂壶,说不尽风风雅雅,读不完细细微微,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传人总是用他们手里的一把土,来感恩这个世界。
《中华文明之旅系列·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汇集了以安徽省巢湖汉墓、天长汉墓为主的出土玉器,另有北京地区和陕西省境内的汉代玉器加以补充,玉器的种类多样,精品众多,其中不少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展出。在向观众展示汉代玉器概况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玉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更希望能为玉器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在美洲的土著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讲述,他们的祖先在世上留下了十三块和真人头骨一般大小的会说话、能唱歌的水晶头骨。他们坚定地相信着,这些祖先留下的头骨中蕴含着有关人类起源、发展和死亡的重要信息,甚至还能帮助人类解决许许多多未解之谜。 根据传说中的记载,当人类终有把这十三块水晶头骨发现,并且聚集到一起的时候,这些神奇的头骨将会为人类破解那些被深藏的秘密…… 最初的时候,作者也仅仅把这个传说当成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并没有在意。直到20世纪初,当真的有一颗水晶头骨在古玛雅废墟中被发现以后,他们才忽然开始相信,也许真的存在这样神奇的头骨。而当另外几块头骨陆续被发现,他们意识到了这个事件的价值,于是立刻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在逐步深入的调查过程中,本书作者
本书以汉代车马的视觉形像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讨论了汉代马车装饰、使用以及仪仗等方面的礼仪。通过汉代御礼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作者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汉前期,御礼延续了它在先秦的实用性;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封建制度发展的影响,御礼开始强调礼仪性;东汉中晚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御礼的精神性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以牛代马御车的现象。
《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华文明之旅系列·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汇集了以安徽省巢湖汉墓、天长汉墓为主的出土玉器,另有北京地区和陕西省境内的汉代玉器加以补充,玉器的种类多样,精品众多,其中不少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展出。在向观众展示汉代玉器概况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玉器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更希望能为玉器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世界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介绍了世界古代文明中最精彩辉煌、有代表性的文物,旁及独立性的地域文明,力求以最少的、最精彩的文物反映文明的进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漫长的,留下的文物不胜枚举、千姿百态、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本书辑录小文25篇,发表年代最早的是2001年,截至2008年年底。这些论作长短不一,形式多样,按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组:组是简帛《日书》和与《日书》有关的论文,共11篇;第二组是关于楚卜筮祭祷简的研究,共6篇;第三组是关于历史地理的论文,共8篇。
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故宫档案,被学界称为[20世纪古代文化的发现]。甘肃省被学者誉为[汉简之乡],出土的简牍文献,再现了被岁月湮没了两千多年的秦汉历史,产生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简牍学。
本书记录了发现魏武帝陵墓的前前后后。 该书内容由文物部门独家披露,考古学家权威讲述。 如果你对考古感兴趣,如果你想研究三国时期魏国的有关历史,那么,本书绝对适合你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