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娓娓道来,饱含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对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推本溯源,深入浅出,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钱界集币活动出现新的势头,集币爱好者、研究者愈来愈多,因而一本普及并关注提高的古钱辞书,理应面世。在此大势下,朱活先生将早年在《文物》杂志连载刊出的关于历代钱币的辞书内容略加增补,以《古钱小辞典》由文物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之后又经三次重印,此次为第四次重印。这本辞书的内容,以我国先秦至清末的历代钱币(包括纸币)为主体,兼录流传到我国的邻邦古钱(如朝鲜、琉球、越南古钱币)。同时,附有《古钱名词简释》。
《中国钧窑考》记录了作者对钧瓷考古发掘和实践认知的珍贵成果,同时也收录了陶瓷泰斗和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钧瓷的学术论文。书中对钧瓷的起源、宋钧台窑的发掘、钧瓷釉料的探索等都有科学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公元705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女皇——武则天因病去世了。她留下了空无一字的高大石碑,巍峨宏伟,矗立于乾陵的东边。与乾陵的西边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石碑遥相成对,形成合葬一体的格局。唐高宗的石碑上,刻满了丰功伟绩的碑文。一个无字碑,一个满字碑,给世人和后人留下诸多疑问,并引发了褒贬不一、毁誉各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思索。
《中国外销瓷》详述外销瓷的特色,从而透视瓷器贸易的来龙去脉。这些独特的瓷器,既以中国纹饰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费市场的口品味,显示贸易往还也是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播的通道。中国瓷器于汲取造型和图案艺术之余,反过来也成为模仿的对象,其影响不仅在近东,而且远及荷兰、德国、英国,甚至墨西哥。 作者借助大量从博物馆和其它珍藏精心挑选的图片,细说一幕幕关于贸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艺术交流的精彩故事。提起中国外销瓷,不期然令人想到远洋帆船上满载的青白瓷瓶、碟、罐,它们厕杂于茶叶、丝绸、漆器和香料等品之间,穿越重洋,散落于在亚、美、欧各洲。
纵古今,横万里。寻梦于文明之巅,叹瑰宝之风华,感秘史之迷离,惊发掘之旷古,思谜案之悬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宫中隐逸的过往系人心弦,古国、宝藏消匿的影踪引人追寻,一座座古墓掩埋了无数红尘秘事,每一件国宝书写一段传奇。桩桩悬案留给后世诸多未解之谜,一次次考古发现不断揭开惊世谜局。 探索发现系列,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真实再现大千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段。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10卷本200万字的鸿篇巨制,辅以2000幅珍贵的图片,打造出一席华美的文化盛宴。 大江东去,淘不尽惊心动魄的往事如昨;青山依旧,遮不住黯然销魂的国宝如故。带着岁月的沧桑、穿越历史的烟尘,这些国之瑰宝向我们款款走来。每一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价值,每一件都承
浙江卫视编写,钱文忠主讲的《江南·国宝传奇》把着力点放在浙江的文化遗产上,突出对珍贵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注重正确历史观的传播和高雅文化的推介;《江南·国宝传奇》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全面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和正确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在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数人类文明的杰作。这些人类文明杰作既包括了如繁星般点缀在华夏大地上的那些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也包括曾深藏于皇宫大内和豪宅深院的那些小巧玲珑的国粹精品,书画文玩。它们历经沧桑、几经浩劫留传至今,都已是弥足珍贵,使人需仰视而得见。它们是我们民族兴衷荣辱的实物见证,既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光荣与梦想、也烙印了我们民族的屈辱与迷茫。保护、传承这些历史文物,普及文物知识、历史知识,是当今文物工作者的职责和历史使命。 《文物背后的故事1:新首博专辑》辑是新首博专辑。首都博物馆不12万种文物珍品,还收藏大量的故事,几乎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历史不仅是记载在史册上的一段段文字,也是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之内,为正统初年(1436—1438年)所立。该碑亭为红墙黄瓦,重檐歇山式建筑。石碑作螭首龟趺形制,通高7.91米,青白石雕成,篆额“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阳刻洪元年四月十七日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碑文。碑文竖排,共42列,计3236字。碑文采用散文、四言诗歌形式对成祖及徐皇后一生的功德作了精辟的阐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又有两处兵马俑坑出现在世人面前。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考古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记》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经过,并以兵马俑军阵所展现的线索,全景式地探寻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皇帝秦始皇及臣僚妃嫔的不同命运,再现了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帝国盖世绝伦的风采。
本书讲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重点石窟的现存状况、开凿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其中隐含的宫廷内部政治斗争。
中国考古学是以往一百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令海内外瞩目。学术界对土文物的研究,不断获得重要突破,使世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断刷新。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用相当艰深的专业语言撰写的,而且刊登在读者面较小的专业刊物上,往往下为一般读者所了解。本书通过10件(组)文物,结合文献的记载,介绍古代中国在农业、天文、乐律、玉器、青铜器、纺织、冶金、建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作者着力将学术界对文物研究的重要成果,转化为比较通俗的语言,其中不乏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读者可由此获得对文化中国的全新认识,不仅能满足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适宜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读者阅读。
本书讲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重点石窟的现存状况、开凿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其中隐含的宫廷内部政治斗争。
《谁在拍卖中国》是长篇纪实力作《谁在收藏中国》的姊妹篇。作者耗时五年完成文物市场的秘密调查后,又以圆明园文物拍卖事件和中国文物走私现象为切入口,与外籍合作者分别对英、法、德、美、比利时等欧美国家艺术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同时对文物“三盗”、古董走私、官员收藏、拍卖黑幕等动态也做了更加深入的明察暗访。受访对象涉及大量外拍行的高层人士、国际文物走私大佬、富豪收藏家、官员收藏者和新兴高学历盗墓者等。《谁在拍卖中国》秉承作者记录现场、深究幕后。仗义执言的一贯写作风格,揭示中外古董交易陷阱、直击文物收藏黑幕、谏言文物法规法令,爆料鲜见、视点独特、资料丰富、耐读耐藏。
《金沙遗址》介绍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的过程和金沙遗址出土重要文物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金沙遗址出土重要文物,鲜艳夺目的漆木器,金沙遗址博物馆,古蜀文明,古蜀文化与其他文化年代对照表等。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话说中国:国宝》将中国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的研究成果,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同时,《话说中国:国宝》还在各卷本中穿插了若干知识链接和小栏目,以增强读本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与辉煌,我们在编辑体例上采用了图文互注的形式。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了若干多幅精美的图片,包括遗址复原图、文物照片、名人画像、山川风光、社会情景图以及各种图表等,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
《国家宝藏(集)》以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文物保护60年的发展历程为时间坐标,涵盖了中国文物事业的重要、万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我国、文物事业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以及历经风雨曲折所走过的历程。 这本《国家宝藏(集)》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组编著,是在《国家宝藏》大型纪录片文字脚本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同时配插了大量实景图片,图文并茂地诠释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物传奇。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科普面对面:考古发现与文物之美(科技与艺术篇)》,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民间相传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这种光在白天不易看到,到了夜晚却可以照亮方圆数尺的范围。这种光是妖魔鬼怪最怕见到的,因此百姓喜欢佩戴玉器以保平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元素,经常佩戴和使用玉器,对人有多种好处,如能起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玉是贵重的,经过巧匠雕琢成玉器后,更是价值连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璀璨的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