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隋唐北部边疆历史地理多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的集结。主要对隋唐长城,唐代安北都护府,唐代北疆军事驻防城的建造与分布、历史演变、空间结构等,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历程,唐代“丝路”沿线羁縻府州的配置及其担负的东西方贸易纽带作用,以及唐代“河曲”地域都督府与工商经济问题等展开研究探讨。
本书主要辑录晚清不第秀才邓文滨的《醒睡录》。《醒睡录》是一部笔记体实录,分天地、世运、人事、人物、鬼神五类,对晚清地区湖北黄梅的社会变动,尤其是太平军在黄梅地区的活动,有着颇为详细的介绍。除主体部分《醒睡录》之外,本书还集外收入邓文滨《挽帅逸斋联》及《黄梅邓氏宗谱》收录的序言、传记,附录收入有关邓文滨的文字。
本书稿分为政治、文化、经济三个部分,以重庆抗战史为学术基础,整合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其他文博、研究机构保存的历史图片,以及海外搜集到的珍贵图片,是一部反映重庆抗战历史的图像历史著作。 本书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回顾重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了解今天的重庆;有助于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铭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功勋;彰显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
精选作者在期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以及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文稿,以现代地理学科学观、应用观和教育观为主轴,系统化归纳梳理结集成册。本书与作者2018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学思维与实践》一脉相承,但又凸显两个新认识:一是提出现代地理学独立性本质在于本体交叉性,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更深的洞察力;二是思考培养文理思维兼备的新型地理学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全书四篇:篇畅述探索现代地理学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条件;第二篇宣讲树立本体交叉科学观必定引申出服务社会的应用观和培养文理思维兼备新型地理学人才的教育观,本体交叉科学观是“三观”之本,驱动现代地理学成为一门富有魅力的独立学科;第三篇以作者应用现代地理学研究范式于农业实践的案例,论证服务社会是地理学存在的根基;第四篇从顶层设计、培养目标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在阐 述唐代四川地区行政区划演变、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历史发展的 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探讨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 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本书首先从农业物质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 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三个层面,着力解析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的内 在动力;其次,选取历代文献着重记载的“扬一益二”“别籍异 财”“俗好娱乐”以及“和同为一家”等四川地区特有的社会现 象,全面考察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双重互动下所 折射出的内在合理性。
牧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乡古称牧野,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区,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一。 牧野文化已成为新乡市的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牧野文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精神文明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南宋全书是“五位一体”杭州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南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基础前提和依据载体,包括通史、文献集成、研究报告、丛书和辞典。其中,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主要收录第八届“两宋论坛”征集的优秀成果。本届论坛以“世界文化遗产与古都现代化转型”为主题。活动期间,在线下举办优秀研究成果征集评选、“宋韵满城芳”两宋书画作品展、大宋非遗市集等活动,本书记录了这届论坛的获奖作品以及其他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