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着谈到,人民日报任务很繁重,很需要增加领导力量,经再三研究才考试你去。这时我就申述我的情况,说我虽然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和研究了两年,又在抗大和陕北公学讲过马列主义课,但10多年来一直搞新闻工作,没有搞理论,学术问题、文艺问题懂得更少,不适宜到人民日报去。毛主席听了之后,又大讲了一段关于党内许多负责党员怕教授的话,指出这很不妥当。
作者从2003年开始近距离观察朴槿惠并取材。本书把她在青瓦台度过的童年生活、父亲遇刺后变为平民、再到总统大选胜出的种种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给读者。 作者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朴槿惠的孤独,也看到了作为政治人的朴槿惠身上的孤独。作者在书中始终坚持将普通人朴槿惠和政治人朴槿惠统一起来理解,而且还以把朴槿惠的个性所带来的肯定面与否定面放在一起考虑的态度思考问题。 对朴槿惠而言,原则是位的,其次才是个人。她认为,人总是会离开的。她的“无心论”境界之高令人不得不叹服。这些都是她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形成的属于自己的哲学。 本书把触角伸到过去,描绘出了朴槿惠的真实面孔。相比其他的各种记录,作者在本书中对朴槿惠的描述更加丰满,也更加让人信赖。
1976年,注定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新中国接连失去三位领导人,“四人帮”继续横行。有谁为彷徨的人民作主,有谁为受难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 10月6日,中共中央采取果断行动,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被软禁的邓小平得以恢复工作。 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形下,邓小平带领因经历十年动乱而不知何往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重重阻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让知青回城,改变一代年轻人的命运;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中美建交,中英谈判,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1976-1984,他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命运、改变了几代知识分子的境遇,改变了此后数代人的生活。 这是一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令读者屡屡落泪的作品。它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