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海军有关单位成立编写组撰写。编写组数十次赴萧劲光的故乡长沙,他工作过的延安、东北,以及他长期工作的海军机关和部队,采访调查了许多与萧劲光一起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并多次到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海军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历经十一年,终于写成此书。这部书展示了萧劲光这位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全部战争烽火、政治风雨的杰出人物的一生,再现了他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中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不懈奋斗、实事求是、忠于党和人民、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风格。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审定。
彭德怀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是人民解放军*统帅部的核心成员,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政治品质,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受到全军将士的爱戴。 彭德怀的兵法与谋略,源于他丰富的战争实践。他善打硬仗,身先士卒,作风勇猛,敢于面对气势汹汹的万千敌军横刀立马。 本书主要讲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彭德怀从 1916 年不满 18 岁投入湘军当兵,到 1928 年在平江率部起义,经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 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国家、为人民的戎马征战历程及在烈火硝烟的战场上度过的峥嵘岁月,并剖析了他指挥过的百次重大战役、战斗的作战经验、谋略。
何应钦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军事首脑。他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共*次合作的国民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总教官。他因追随蒋介石反共而飞黄腾达,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方面军总指挥、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等职。 去台以后,何应钦是台日条约的重要牵线人,他在 反共复国 的主旨下,对台湾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出过一些积极的建议,进行过一些努力。特别是他始终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反对台湾 独立 、 两个中国 及 一中一台 的阴谋。虽然他顽固地坚持极不现实的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但强调中国应该统一,却是与蒋经国时代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的前提相吻合的,也是为所有炎黄子孙所欢迎的。
本书是关于清末著名的革命党人、同盟会元老级人物赵声的传记文学。赵声将军一生传奇,他是晚清新军杰出将领,文武全才,成为孙中山的左右手、同盟会长江盟主、黄花岗起义总指挥,却于英年赍志而殁。他与黄兴、胡汉民、谭人凤、章士钊、吴樾等人相交莫逆,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并培养了陈铭枢、张云逸、邓演达、蒋光鼐等杰出人才,著名的《保国歌》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被中华民国政府追赠为上将军。 《赵声将军》还原了一个革命家的成长和奋斗的历程,再现了晚清民国间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龙虎风云际会,并以革命者的视角,重述中国近代走向共和的艰难之路。
他是13岁下矿井挖煤的小童工,16岁跟随毛泽东出安源加入红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后随军委干部团长征,亲历土城战役、抢渡金沙江、大渡河和保卫中革军委的多次关键战斗;抗战时期,他率领80多人干部队伍再度进行“小长征”,通过敌人多道封锁线,穿越陕、晋、冀、豫等6省到达山东;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山野”、“三野”大军横扫中原淮海,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许昌、洛阳、开封、济南以及淮海战役和渡江等战役,一直打到解放宁波、舟山……在20年浴血征战中,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负大小战伤几十处,有些弹片直到去世之后,才从滚烫的骨灰中取出。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海军建设和重建高级陆军学校殚精竭虑,积劳成疾,即使是在家“赋闲养病”期间,仍不能停止活跃的思想,将自己在解放战争时
庄田是一位从普通华侨工人成长起来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他是创建琼崖抗日根据地和桂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副省长。《庄田将军传奇》(作者吴基林)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笔,叙述了庄田将军半个世纪的传奇人生,是部完整反映庄田将军的传记。 《庄田将军传奇》是“红色年轮将帅系列”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辑录了1955年至1964年期间授衔的元帅和将军的简历及照片。全书分卷出版。元帅、大将按当时公布的名单序列。其他按上将、中将、少将依次排序,同一军衔内以姓氏笔画为序。1955年至1964年授衔、晋升的将军,在1988年(含)以后授衔高于此前的,均在文中介绍,不在名录顺序排列中体现。收录在卷的有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和177位中奖。1360名少将分别收入在第二卷和第三卷。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耕读世家”的“忧国子”;“二十八画生”的“半个朋友”,周恩来的老同学;领导安源大罢工成名和生前的次追悼会;五卅运动中的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总指挥;倡议和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壬田寺遇险;为贯彻“六大”决议而斗争;立三路线;真诚莫斯科“学习”和“改造”;走出克格勃大牢又被停止党籍;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建国后的“最红年代”,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副总理级到副部长级;“文化大革命”悲剧中的悲剧……
本书真实记录了原四川省委老领导天宝同志从一个穷苦的藏族青年成长为我党高级干部,和不平凡的革命生涯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全面反映了天宝同志的生平、思想和业绩。
本书次以自述的形式对其作为一个献身于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以及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所依据的恰是这位革命家本人在各个时期、不同场合的坦率谈话、回忆及自传文字,许多内容为公开面向读者,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和编纂,遴选成书,极具认识及收藏价值。 朱德元帅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史有着密有可分的联系,他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中受着毋庸置疑的尊敬和爱戴。本书次以自述的形式对其作为一个献身于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革命以及平凡而真实的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寻溯,所依据的恰是这位革命家本人在各个时期、不同场合的坦率谈话、回忆及自传文字,许多内容为公开面向读者,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和编纂,遴选成书,极具认识及收藏价值。
本书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的经过,揭示其为什么诞生在延安的历史原因,叙述词作者公木、曲作者郑律成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的成长道路,以及军歌为什么由他们创作完成的诸多缘由。在让人们了解军歌产生流传经过的同时,从作者人生成长道路中受到启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人民军队的精神象征,在各个革命时期起到了颇为持久的、极为广泛的动员、鼓舞、教育作用,是一首全军全民喜闻乐唱的不朽之歌。歌词坚毅豪迈、曲调气势磅礴,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威武形象,鼓舞人民军队在强军路上攻关夺隘,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辑录了1955年至1964年期间授衔的元帅和将军的简历及照片。 全书分卷出版。元帅、大将按当时公布的名单序列。其他按上将、中将、少将依次排序,同一军衔内以姓氏笔画为序。1955年至1964年授衔、晋升的将军,在1988年(含)以后授衔高于此前的,均在文中介绍,不在名录顺序排列中体现。 收录在卷的有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和177位中奖。1360名少将分别收入在第二卷和第三卷。其中个别人物后来走向了反面,为着如实反映历史,完整地保存史料,依然收录在本书。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本书以生动丰富的资料,记述了叶挺、陈毅、粟裕、罗炳辉、黄克诚、张爱萍、彭雪枫、李先念、谭震林等铁军骁将——新四军将帅的光辉形象。 铁军骁将,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忍辱负重,百折不挠,金戈铁马,统率一方,浴备用杀敌,气壮山河。 “铁军”精神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越功绩,而且还为振兴中华提供的精神食粮……
余秋里同志1914年11月15日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坪里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激起了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1929年10月,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参加农民暴动,随即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儒林赤卫大队。同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 土地革命时期,余秋里同志历任赤卫大队战士、分队长、中队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红军学校第四分校连指导员,红军第二军团团政治委员。他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和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9月参加长征。1936年3月12日,在云南省镇雄县得章坝,我军与追击的国民党军发生激战,余秋里同志率部英勇奋战,左臂两次负伤,仍坚持战斗,直至掩护全军撤离。因处于紧张的行军、战斗中,伤口未能得到治疗。他以惊人的毅力,强忍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