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以最平实的笔触,娓娓道出她的过往人生,处处可见她对父母的追慕与怀念之情、对韩国人民怀抱的使命感,以及历经大起大落后的省思与坚韧。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全书自朴槿惠的少女时代始,描述了总统府青瓦台中的“家庭”如何过着寻常的生活。母亲遇刺后,朴槿惠担当起“夫人”的角色,其间得以了解政治的基本议题和国家的基本状况。父亲也遭暗杀后,她与弟妹黯然离开青瓦台。面对种种不堪现实与外界批判,她对人性和权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决心远离政治。 1997年韩国陷入经济萧条,朴槿惠眼见民生多艰、国家危殆,毅然重返政坛。书中详细描写了在加入大国家党之后,朴槿惠如何以原则和信念立身,带领大国家党踏上破除陈年积弊、夺取国会议席的征程。
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 《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抗战初期,蒋介石国民党对日作战是积极的,正面战场的忻口、凇沪、徐州、武汉等会战就是证明,宋美龄也亲上前线慰问伤兵,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做出了特殊贡献。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宋美龄则从自已所代表的美英派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向蒋介石施加影响,对外外交折冲,继续推动抗战。 蒋介石、宋美龄这对抗战期间的“第一夫妇”;就是在重庆这座中国的战时首都,度过艰难的抗战岁月,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看见的是历史的风雾尘雨,岁月的一页尚未写尽,砚上的墨早已凝干——章士钊之女、乔冠华遗孀章含之,拨开时光的重重云烟,细叙昨日旧事残梦:记忆中的父亲、共和国岁月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伏伏……
“人的本相常常迷失,历史的本相也常常迷失。” 从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行视事”,再从蒋经国掌握台湾军政大权,到1988年去世,近四十年间,蒋氏家族四代同堂,五世其昌。如今,廓清迷雾,这个“第一家庭”的真实面目渐次鲜明。 身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贴身侍从,翁元忠诚服务于蒋氏家族长达四十三年。他见证了蒋家的兴袁荣辱、沧桑变迁,目睹了蒋家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太多的记忆萦绕在脑海,太多的恩怨情执缠绕在潜意识深处。”他将带你走进蒋介石和蒋氏家族的私密生活,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谜团。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逄先知主持编写,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同时,参考了同毛泽东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和当时的报刊资料,是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 本书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由新中国成立至去世前这一阶段的经历。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推行合作改造
本书是收录“叶永烈精品书系”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 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 本书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 本书作者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对毛泽乐与蒋介石都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历史上的和坤》主讲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所有大臣中,和珅是最为贪婪的一个,在历史的纬度上,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就价值二亿二千二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他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国库15年收入的总和,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然而和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那么,如此出身的和珅究竟怎样青云直上,身兼大清十多个重要官职?他又有着怎样的手腕,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高峰?他究竟又使用了怎样的手段,攫取了让人难以置信的财富?嘉庆皇帝又
三年困难时期,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同志按照中央部署带领中央工作组到河南省长葛县蹲点调研,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反“五风”纠正“左”的错误,为扭转当时河南和全国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武中宪编写《习仲勋在长葛》这本小册子,就是为了缅怀老一代无产革命家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精神和作风,为当前全国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提供一份可供借鉴的重要学习资料。 《习仲勋在长葛》这个集子寄托了人民对习仲勋同志的无限怀念和衷心爱戴之情,对于人们了解和认识习仲勋同志在长葛工作的真实情况很有帮助,对于丰富这一时期的党史材料也很有意义,是一部值得推荐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在大历史背景下,以蒋介石、蒋经国在台湾的几十处行馆为经线,以蒋氏父子的政治活动、对外关系、家庭生活故事为纬线,记述蒋介石在1949年败退台湾后人生后26年的详细情况。 蒋介石在台的行馆故事和他的整个人生一样,充满起伏矛盾,这些行馆融入了一次次历史事件和进程之中,它们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是这些行馆几乎遍布全台风景绝胜之地,另一方面是它们几乎每处曾经和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而又因主人的身份受管制严密,寻常人不得其门而入。 本书把这些行馆存在的前世今生均作以详实的讲解,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本书作者的实拍图片对比,真实概括了两蒋退踞台湾以后人生的轨迹。
丰泽园位于中南海瀛台之北。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在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居住。自此,丰泽园内处处留下了*生活和工作的痕迹。 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代伟人,他的领袖风范,他的睿智从容,他的亲切随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既熟知又神秘。但在丰泽园内,他既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常人。曾经在*身边工作的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一个真实的*:在历史大事件中,他如何用惊人的魄力书写国家的新篇章;在平静的日常工作中,他如何慈父般督促工作人员进步;在诗人般的情感世界中,他又如何抒发一代伟人的壮阔胸怀和一个普通人的儿女情长…… 《实话实说丰泽园》通过人称讲述和手影像资料,让我们眼前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一个情感丰富、可亲可敬的长者。走进红墙,走近真实,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领略*的文韬武略,并重新进
本书是利用丰富的故事写成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经典作品,是大清帝国最后危机阶段的有文学价值和的历史记录。正如雷登的杜夫达克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对过去的那些年代的掌故非常熟悉”。而且该书也被一些专业的学者如莫斯教授、里基拿德·约翰斯通先生及麦克奈尔教授看重。自次出版之后,书中关于景善阁下的日记等部分章节显得格外重要。 本书是英国人约翰·濮兰德和埃德蒙德·贝克豪斯合写的一部慈禧的传记。这是部全面记述慈禧的传记。濮兰德是当时的《泰晤士报》记者,贝克豪斯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1898年初他只身来到中国。在北京期间,濮兰德和贝克豪斯都结识了不少中国要人,搜集了大量有关慈禧及其清朝政治、社会状况的资料,这为他们写作该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该书1910年在英国出版后,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多次再
此书是胡林翼写给家人的信件,其内容包含教子、休养、婚姻、政治、才学等十几个方面,层层论述,纵横捭阖,站在道的高度,解答了人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其论述之精辟,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