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语言的魅力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展现出幽默风趣、含蓄诙谐、朴实通俗、诗意激情、隽永哲理,让人折服。 毛泽东一生指导波澜壮阔、艰巨复杂的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为能恰当地表情达意,他有时进行鞭辟入里、锋芒毕露的反击,有时发表鼓舞人心、雄辩有力的演说,有时吟诵瑰丽磅礴、浪漫豪放的诗句,有时进行含蓄幽默、亲切热情的谈话。他的口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广征博引,既闪烁着智慧光芒,又体现着高超的人际交往水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毛泽东走出张关求学期间,曾多次回到韶山。当他走上革命道路后,仅回过五次韶山,但每一次回乡的意义都非同一般——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韶山冲,一是为父母扫墓,二是说服全家跟他出去干革命。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以养病的名义再次回到韶山,领导和开展韶山的农民运动。 1927年,为了考察农民运动,34岁的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身份,徒步在湖南农村考察了32天。 1959年,66岁的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以主席和游的双重身份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为即将召开的“庐山会议”准备第一手资料。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刚刚拉开序幕,73岁的毛泽东第五次回到了韶山。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韶山,在滴水洞的别墅里住了12天。
在毛泽东巨大的身影背后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与那个时代的所有端倪、纠结和毁誉息息相关,他们的智慧、才情、忠诚甚或生命都悄悄地注入这个时代、这个身影,但,当时的人们却难以发现。这群人就是毛泽东的秘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