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逄先知主持编写,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同时,参考了同毛泽东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和当时的报刊资料,是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 本书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由新中国成立至去世前这一阶段的经历。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推行合作改造
本书选取毛泽东一生中最突出、最微妙的几个点,以新鲜翔实的史料和极精彩笔法,勾画出毛泽东独具特色的个性和心灵历程。本版作者对全书作了较大的修改。1.新写了10万字左右。其中“毛泽东眼里的‘毛泽东’”和“挥手之间”两部分以及“经济天下”中的一半内容,都新境的。2.删掉了5万字左右的篇幅,主要是因为当中的一些叙述,同作者的《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两书明显相重。3.调整了篇目,这从目录上就可看出来。原来是十三章加一个序,现在是十七章加一个录。4.对一些篇目的内容做了或增或删的工作,有的几乎是改写。
邵式平富有个人特色的光辉一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党的光荣和伟大,展示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因此,把他的一生真实地再现出来,献给世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心中的一桩夙愿。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经过李国强等同志的潜心研究与刻苦写作,终于使《邵式平传》得以问世,这对我这个步入耄耋之年的人来说,无疑是十分欣慰的。同时,也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邵式平传》的出版问世,不仅客观真实再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光辉一生,为党史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内容翔实的读本,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式平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平和事业的缅怀和弘扬,教育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懂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来之不易,从而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当前
《列兵毛泽东: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军生活》内容简介:这是一眼石孔窑洞,据说还是北宋名将杨继业镇西时开凿的。窑洞共两间,天花板和墙壁都是开凿出来的岩石,地一铺着砖块。室内陈设简陋,一顶蚊帐是唯一的奢侈品。更为抢眼的是墙上挂的一些地图,透显着居者身份的特殊。
简良开同志在由中共永胜县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毛泽东祖先事——从永胜韶山》(内部版)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润色、整理,增添部分图片及内容后,主编的《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一书,全面深刻地阐述并明确解答了读者渴望揭开的毛泽东祖先之谜:历史的澜沧卫现在哪里?毛太华在何时进入云南澜沧卫?怎样立下军功?娶妻王氏是何种民族?何时内迁湖南?内迁时带走长子清一、四子清四,留在澜沧卫继承军户的子女有几个?永胜,太华后裔今何在?何为永胜毛氏发祥地?为什么说“郡望西河”,“脱颖门第”、“注经世业”、“捧檄家声”、“聪听彝训”是永胜毛氏家族的传承经典?等等。我们相信,读者阅读此书,定会激发起对毛泽东祖先第二故乡——澜沧卫(今永胜县)的向往。
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他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也是他丰富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主要介绍毛泽东与平民交往的故事,揭示毛泽东的平民心理,平民情结,揭示他与普通群众的鱼水关系以及他所以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爱戴的秘密。全书共5卷53篇,38万字。这里说的的平民,自然不是党政军的高层领导,不是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大名人,甚至也不是毛泽东的重要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而是早年求学时期的先生,青少年时期的老同学、同乡、同事,工农兵群众,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他居住或调查、考察是接触的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这些人与毛泽东认识、交往都没有重大“政治背景”,带有某些偶然性,这些人基本上一直处于平民百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