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 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读书、立志、有恒”的治学思想。
人生在世,谁都渴望成功,谁都企盼被认可。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被「认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他的许多作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睿智,这是我们原来对曾国藩的关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局面狭小时,切忌属下自立门户:自己建立功业,先让别人建立功业:择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现欲过强易遭不测等成大事之观点、方法,无不闪烁着这样的智慧火花。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梟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历史上的草草被后人视为“奸雄”,后人的丑化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史实上真实的草草在大度的同时同样心存猜忌;在宽容的同时,一嗅到危险的信号,同样会举起屠刀。在对皇室
本书从专著《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改编为《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作为MPA教材使用,从学科设置的角度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继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治国思想与制度,传承了中国古代治理、改革、制度创新与运行的精华,这对于学员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我国传统治国精要的把握至为重要,在西化、引进国外理念和制度的大潮中可谓独树一帜。可以说,其立意培养的是具有我国古代治理文化底蕴的中国式公共管理者。本书分导论、思想篇、实践篇和制度篇对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治国经验和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阐释,汇聚了我国当代研究古代治国制度、思想与改革实践的水平,同时以平实、精彩的措辞表达,便于阅读和理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本书不仅适于MPA学员阅读,也适合实践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其他有兴趣读者的读物。
《曾国藩全书(珍藏版 套装共4册)》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的总结与归纳,也是曾国藩从一个地方团练到一品大员的仕途心得。“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写照。内容包括曾国藩大传、家世、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日记等,《曾国藩全书(珍藏版 套装共4册)》内容可谓最负盛名的处事之道。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辅佐齐桓公(小白),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宰相),尊称“仲父”。被称为“春秋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春秋诸侯争霸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管仲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