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 《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样既满
《砥柱中流周恩来(1966-1976)》是 周恩来生平系列 的第三本,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陈扬勇两位周恩来研究专家主编。全书以历史的眼光,综合大量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在1966年至1976年这个共和国极为特殊的岁月里,周恩来忍辱负重、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在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周恩来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等等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还原了一个动乱岁月里堪称中流砥柱的周恩来形象。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近现代史中,关于西安事变,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回忆录、口述史料不可谓少,但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张学良的夫人于风至却一直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往1989年,于风至临终前的一年就留下了一份口述回忆录,并交代在她与张学良等人百年之后公诸于世。这份回忆录由于凤至女士的义子萧朝智记录整理而成,保存于美国张学良历史研究中心。 这是一份向历史负责的证言,是为丈夫争取自由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悲情绝唱,首次披露了与少帅结合和“离婚”等家族及政坛的内幕秘闻。于凤至夫人在晚年病重感到来日无多的情况下,遵照当年离别时张学良的嘱托,将西安事变等内幕实情公诸于世,同时回顾自己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的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书中一些珍贵历史照片为首次大陆公开出版。
本书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 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 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格魅力; 这幅真实展现周总理的全景图,对很多细节的记录,读来莫不令人感动、伤怀……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这本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刘少奇冤案,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已经得到了公正的完满的解决;但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它还会继续成为史学家研究的对象,特别是为关心和研究“文化大革命”的人士所重视。 《刘少奇冤案始末》“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打成“反革命修 正主义分子”、“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冤案为世人所重视,本书从准确的史实、可靠的资料中合理分析,给读者以清楚的叙述。
《开国总理周恩来(1949-1965)》是 周恩来生平系列 的第二本,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陈扬勇两位周恩来研究专家主编。全书以历史的眼光,综合大量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周恩来在担任共和国总理时期殚精竭虑,为四化建设和共和国复兴呕心沥血,勤奋工作的历史。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周恩来军事文选》编入周恩来同志一九二五年六月至一九七四年二月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章、文件、电报、批示、信函、报告、讲话等600余篇,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部文选按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分期编为四卷。第一卷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三卷为解放军战时期的著作,第四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著作。
胡乔木在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自1941年2月起担任毛泽东秘书(初为文化秘书,后为政治秘书),直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然而,他的身世.除了过去新华社电讯所披露的千把字的简历外,人们所知甚少。本书第一次详细记述了胡乔木其人其事。他被誉为“中其中央一支笔”,参与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等。“文化大革命”后,著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夹议》亦由他主笔……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其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
即使你所信仰的真理,被歪曲,成了哄骗他人的陷阱,也得平心静气地保守着你的信仰。 一旦眼见你的成就将要被摧毁,你还是要振作精神,拾起你锋利的利器,在痛苦中重建新的根基。 倘若你在每一分钟的时光中,都能够为人尽了的力量,你自然受到别人的信任,再也不再担心敌人的侵袭。 ——蒋经国
修筑台湾横贯公路,安辅退役军人,推动十大建设十八项革新,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报禁,开放大陆同胞回乡探亲,坚持“一个中国”立场……都是蒋经国值得一写的政绩。 漆高儒教授穷三年工夫,除了数十年亲身经历与体验外,并多方搜集蒋经国在苏联、江西、重庆、东北、上海、台湾的手资料,从蒋经国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的日子,一直写到就任“总统”以迄去世,他以春秋之笔作公正之评述,极具真实性与性。
2017年12 月,浙江 车俊对义乌老干部谢高华的事迹作出批示:要大力选树一批像谢高华同志这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本书以事实和史料为主线,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多视角的呈现来解读谢高华同志在义乌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义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闯出了一条从贫穷到富裕的道路,为义乌创造千秋商业传奇和 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历程,还原历史本真。
蒋介石统治大陆22年(1927年—1949年),统治台湾26年(1950年—1976年)。台湾时期是他一生不可或缺的时期,也是一个较有作为的重要时期。 《蒋介石在台湾》是记述蒋介石在台湾26年大型全景式史实著作,首次披露蒋介石台湾秘史,精彩介绍台湾“复兴”历程。“反美大浪潮始末”为《蒋介石在台湾》第四部,主要叙述1957年台北爆发五二四反美暴动的前因后果以及由此引起的台湾政坛剧烈震荡,以蒋介石与美国的复杂关系说明台湾的内外危机,讲述台湾政坛围绕蒋经国少壮派和夫人派之间展开的较量和斗争。全书首次真实披露蒋氏父子与中共“和平谈判”的起因和无果而终的历史真相。全书史实准确,内容详实,是一部难得的研究蒋介石在台湾历史的佳作。
方毅(1916-1997)是6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对外经济战线和科学技术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他14岁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监狱酷刑和炮火硝烟的考验。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和苏皖、山东解放区,他主持财经工作,保障供给,组织支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方毅先后担任省市和中央部委的领导职务。1961年至1976年,他主持对外经济援助工作,为开创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动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7年以后,方毅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他领导科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大力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对外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亲自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
本书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亲眼目睹了周恩来在那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是怎样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作斗争的。书中所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见亲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和内情,并纠正了不少流传较广的不切实际的说法,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珍贵读物。从书中,读者会更真切地了解到周恩来坚定的原则性和过人的智慧、巧妙的斗争艺术以及丰富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关系为何也成了谜团?这不仅因为张和宋都是中国近代史中较有影响的人物,而且由于张学良和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发生后虽处于对立的地位,但友情却更加显现出人意料的亲密。尤其是2001年10月张学良在美死后公开的一批英文函件中,保留着大量他和宋美龄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让许多人发问:“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张学良与宋美龄真相(藏在心底的私密)》通过近年解密的《张学良日记》,揭开蒙在二人身上的神秘面纱。
本书为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的传记。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1947年开始秘密为中共工作,后按组织意图赴台湾执行任务。1950年春因中共台湾省工委遭敌破坏,吴石受牵连而被捕,该年夏天英勇殉难,被人民政府追革命烈士。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这是毛泽东1950年1月上旬写下的一首赞“密使一号”的五言绝句,也是毛泽东惟一一首赞扬隐蔽战线英雄的诗。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病危之际曾说:我党不会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其中提到两位,一位是当时还健在的张学良将军,另一位就是已经牺牲了的吴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