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研究廖季平先生生平著述的人不多,主要是其子孙和门人。其女廖幼平的《我的父亲廖平》简述了廖平事迹,其孙廖宗泽的《六译先生年谱》勾勒了先生一生的经历,其门人蒙文通的《廖季平先生传》介绍了廖季平先生治学的情况,黄开国的《廖平评传》对廖平先生进行了评析。本书以廖宗泽手稿为底本,综合了《廖季平年谱》(廖幼平编)、《廖季平史料专辑》(李伏伽编)、《光绪井研志》、《廖平选集》(李燿仙)等材料,对廖季平的生平作了全面综述。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咏芝),湖南益阳人。道光进士,死时任湖北巡抚。胡林翼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名臣,而胡因积劳成疾而赍志早夭,当时舆论认为,胡设若不死,成就当不在曾国藩之下。 胡林翼给人最为突出的印象,就是擅长于治乱。无论早年在贵州,还是后来在湖北,他于军事行政都能卓有建树,在吏治、用人、理财、兴学、廉洁自守诸方面,皆有过人之处;尤其致力于奖拔人才,转移风气,以求治本,于曾国藩可称同志。如今,曾、左、李声名犹在,而胡已淡出人们的记忆,百余年来,海内外尚无一本像样的胡林翼传记,令人喟叹。 本书于追述胡林翼的人生轨迹的同时,考察当时政治衰败,酿成大乱的根源,并探讨曾国藩、胡林翼等通过一系列努力振颓起衰,扭转局面的方法,及乱世中,曾国藩、胡林翼如何坚执古典文化
《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内容简介:杨家将的知名度很高,但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目前是次,会议论文集的出版也是部,《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杨家将的历史、籍贯、民族、生平事迹及与之有关的文物、碑刻等诸方面,特别探讨了杨家将历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害死杨业的究竟是谁?杨业是否绝食而死?杨家将的后裔有哪些?麟州(今神木县)是如何孕育了名将杨业的?杨家将的戏剧是如何传播到全国广大地区的?杨家将的精神是什么?杨家将文化的内涵是什么?《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推出的论文是杨家将研究的成果,反映了目前杨家将研究的水平。 《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可供杨家将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及爱好者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历史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亦正亦邪,有野心更有手腕;他们彼此厮杀,也力图互相联合;他们是呼风唤雨的旷世豪杰,也是独霸一方的铁血猛士。他们身上有英雄的一面,又有奸雄的一面,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吸引着人们去关注。他们就是本书所要大书特书的人物 枭雄。 枭,一种凶猛的鸟类,按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曰: 枭,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之,字从鸟头,在木上。 此鸟何谓不孝?据说长大之后将会食母.所以民间通常流行的说法是:枭是一种食母恶鸟,它比一般的飞禽有更加庞大的身躯和锐利的爪牙。有它飞过的天空,必定无法安宁。 在世界历史这片浩瀚的苍穹上,到底有多少这样的 飞禽走兽 ,无法确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外表彪悍、内心狂野的权力野兽的存在,使世界历史不再波澜不惊。世界历史,也随着一个个枭雄的出现
当孙、曹、刘冢木早拱,诸葛武侯身随秋风,谁来结束三国?他善于审时度势,面对明主如曹操、曹丕,便尽心竭力成为治世能臣,而对幼主庸臣,便默默积蓄力量,努力独揽大权;他度量深沉,面对强敌宁愿受辱装病,也不贸然出击;他又老谋深算,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一旦出招就必然成功。他可怕,因为他几乎算无遗策,心狠手辣;他可敬,因为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成人所不能成;他又会让人觉得有些可悲,因为他一辈子钩心斗角,活得太累。或许政治就是如此残酷,只有司马懿这样又可敬、又可怕、又可悲的人物才能拒诸葛、御孙吴,同时又掏空了曹魏的大权,奠定了结束三国乱世的基础。
《一代文宗:韩愈传》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作者通过传主韩愈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时序推进,着力描绘其重要的人生片断,书写中唐一代文学大师的鲜明性格和生命华章,较充分地勾画了那一时期社会文化面貌、文人诗家的友情与成就。全书语言讲究,简洁雅致,也生动传神,不少处抒情与状物,激情铺陈。是一部扎实、有特色、见性情的人物传记。 n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丘濬评传》讲述了丘濬是明成化、弘治年间的中央重臣,曾担任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代史家称他为“中兴贤辅”、“当代通儒”。虽然他是明代深具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但过去有关他的研究却甚为贫乏,致使他的贡献一直湮没无闻。
内容介绍 《曾国藩全集》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的总结与归纳,也是曾国藩从一个地方团练到一品大员的仕途心得。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写照。本书集成曾国藩一生文章精华及其后学之解读名篇,内容包括曾国藩家世、传记、家训、日记、《挺经》、《冰鉴》、智谋九略等,是不可多得的曾学名著垂范之作。从本书中学得曾国藩六大致胜法宝;从本书中参透曾国藩六大成功要素。
作为山东省政协主持编纂的历史人物书籍,本书还具有鲜明的政协统战的特色:其一,人物的广泛性。其二,适当增加党外人士、民族宗教、教科文卫、工商经济、港澳台及海外史料的比重。其三,采用文史资料的笔法,平实的文风,具体翔实地记录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四,厚今薄古的原则。在收录人物中,古代人物仅占了3卷,而近现代人物占了5卷。 本书编纂过程中,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历史运动的多重矛盾中加以把握,从人物所处的时代及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来认识和评价人物,广征博览,求是鉴真,力求做到重要人物不遗漏、重要史实不失真、基本观点不出错;以忠实、质朴的史家笔法,或重述少评,或只述不评,力求真实勾勒人物的人生轨迹,客观介绍人物的历史功过,既不因人废事,亦不因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