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回忆录》是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教授的回 忆录。《张世英回忆录》分三个部分。部分成长 历程,主要讲述了他的成长、求学过程,讲述了他幼 时的家庭教育,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由经济系转变到 哲学系的经历,回忆了和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交往求学 的往事,还有走出象牙之塔之后“误入歧途”的30年 ,以后近些年来在学术上的成就等等。第二部分生活 情趣,是张先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旅游 经历小片段的回忆。第三部分社会交往,讲述了他和 熊十力、周扬、宗白华等等朋友之间的交往,通过一 些曾经的对话,交往的小片段,给读者体现了这些大 师们生动的一面。通过张先生的文字,他的经历可以 对他的人生态度、学术精神有所了解;同时这本书也 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一个侧面展现 ,而在这段历史中出现过的一些大师,如闻
吴澄(1249-1333)是元代为数不多的大学者之一,本书着重从哲学思想方面对他做了评述,在附录中还对他的年谱以及文集版本做了详细考订。本书认为,吴澄的学问根底是从朱学中来,他一生勤于著述,在经学方面用力尤深,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朱熹一系重视“道问学”的特点。在理论上,吴澄主要是继承了宋儒尤其是朱熹的很多思想,但在某些地方,也有所推进,例如,他提出了“理在气中”的观点,成为明代理气一元论的先声。在教法上,吴澄主张尊德性以道问学,这常被误解为倾向陆学或和会朱陆,其实,吴澄听说的“尊德性”是“主一持敬”,它是典型的程朱一系的功夫路数。总的说来,吴澄既坚持了朱学立场,又较少门户之见,卓然为一代大家。
杜佑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通典》一书体制宏大、思想深刻,总结过去,反映现实,开辟历史编纂学新途径,在中国古代的国家行政理论,政治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本书紧扣唐中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时代背景,细致考察、介绍了杜佑一生的经历,他的近六十年的从政生涯和著述生活,在此基础上,对杜佑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贡献,做了比较详细的讨论阐述。全书有新视角、资料丰富,考证深入,分析透彻,读起来引人入胜,反映了杜佑研究的新水平。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精)》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此书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很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
《萧萧总是故园声:王阳明与余姚》分为部分,部分从《王阳明全集》等文献中整理辑录的王阳明与余姚相关的诗歌、散文、奏疏、书函、像赞等作品,按王阳明生平时序编排,内容包括王阳明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故乡山水的赞美、对后辈弟子的教诲嘱托等。第二部分选录了当代知名阳明学专家及余姚本土学者的“阳明与乡情故土”研究论文20余篇。第三部分对王阳明在余姚的相关史迹、遗墨、文物藏品、人文传说等进行了梳理和简介。 《萧萧总是故园声:王阳明与余姚》文献资料全面翔实,诠释解读深入浅出,研究考证缜密周详,既便于一般读者深入了解和洞悉王阳明与故乡余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也为阳明学研究者提供了从地域落点多维剖析和审视阳明先生为人、治学、从政整个人生历程的新视角。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是一本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热血青年的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成为一部历时三十年而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半个多世纪中国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专著。周国平从全新的角度,把尼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人来分析,从而尝试着对这位人生哲学家和诗人哲学家作出全新的理解。 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尼采,以深邃的眼光直视20世纪人类世界面临的困境。上帝死了,人该何去何从?如何重塑价值?理性真的可靠吗?尼采的问题,也是今日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普遍面临的人生困惑和精神危机。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是一本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热血青年的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成为一部历时三十年而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半个多世纪中国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专著。周国平从全新的角度,把尼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人来分析,从而尝试着对这位人生哲学家和诗人哲学家作出全新的理解。 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尼采,以深邃的眼光直视20世纪人类世界面临的困境。上帝死了,人该何去何从?如何重塑价值?理性真的可靠吗?尼采的问题,也是今日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普遍面临的人生困惑和精神危机。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 本书紧紧围绕新儒学思潮丘人内外合一之道,从伦理价值本体和道德实践主体对偶连通结构切入,大量采纲了符号逻辑的模型论思想和现代数学的拓扑学方法,积极借鉴了存在现象学的还原分析技术,通过对际九渊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的全方位评述,条分缕析地挖掘了象山心智哲学的文化历史意蕴和道德主体精神;通过对朱子学、象山学和阳明学的大尺度评述,简明扼要地比较了心学外化道路与理学内化道路的时代精神特征与族文化品性。
恒谭是汉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新论》,自宋以后亡佚,现在只存佚文三万字左右。他批判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及、祭祀、祷祝等世俗迷信。他的“形神烛火”之喻、无鬼论及否定长生之说等光辉的思想也保存下来。本传对桓谭的生平、著作做了较详细的考辨。对他的哲学、政治、美学思想作了系统的剖析。桓谭思想直接影响汉代的唯物主义巨子王充,王充推崇桓谭,予以很高的评价,本传对桓谭王充的关系也作了论证。 王充是中国汉代(公元一世纪)的重要哲学家,他的著作《论衡》是当时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王充批评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和其它各种迷信,用事实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当时社会关注的各种哲学问题,表现了近代科学精神,有明显的超前性,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焦竑是明代后期的学者、思想家与文章家。他祖述阳明心学,反对程朱理学,反对思想僵化,以为学者应该独立思考,持独立见解,扫除古人陈腐旧说,开辟全新的思想境界,“辟取自己胸中一片乾坤”。他支持晚明反礼教=反传统的,具有战斗精神的思想家李卓吾。焦竑是明代王学思想革新运动左派学者队伍中的一位杰出的学者,后起之秀。他著作等身,以博学多闻而著称,在文字学、古音学、历史学、文献考据学等等实学研究领域中有显著的成就,在明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有较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