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先秦继孟子而起之儒学一位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又因对先秦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他不仅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之重要环节,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思想家;他又是秦汉之际传授经学的大师,于中国古代经学史亦占重要地位。本评传以荀子本人著作为基本线索,参考历代对荀子学说之评价,力求对荀子思想作全面而符合实际的理解。
对于曾经生活于揭开了现代哲学之序幕的天才的世纪中的所有思想家来说,没有哪一个人的心智生活像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那样丰富多彩。接受法学教育,先后被聘为法律顾问、图书管理员等,他却在逻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形而上学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即便如此,莱布尼茨却将自己的志向看做是伦理的和神学的;他还将这些理论上的关切同政治、外交以及范围同样广泛的实践方面的改革结合在了一起,这些改革的领域包括:司法、经济、行政、技术、医学以及基督教。玛丽亚罗莎安托内萨这部具有开创性的传记作品不仅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考察了这些理论兴趣和实践活动,而且也将它们整合为一幅由这位独特的思想家及其所经世事交织而成的统一的画像。在莱布尼茨看似杂乱而又涉及广泛的思想生活的中心,安托内
蒋广学所著的《中国学术思想史散论—— 读稿札记》是201卷《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读稿札记。每部“中国思想家评传”均有一篇读稿札记,计201篇。另有独立增设东汉经学家郑玄(附马融)、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附刘焯、李淳风)、五代经籍出版家冯道、宋代政治家宋太祖、宋代建筑学家李诫、金朝文学家元好问、明代航海家郑和等七部“评传”的建议稿。每一建议稿亦独立成篇。还有在相关“评传”中附设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迂、清代戏剧家洪昇、校勘学家顾广圻、近代青年革命家秋谨“评传”的建议;因这几部并不独立成册,仅附设在相关的评传中,故建议之文亦在相关札记内。所以,全书札记之文计208篇。文章顺序,大致按照传主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历史顺序(并参考生卒年)编排的,目的是彰显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如果读者有心读完
韩非作为先秦最后一个思想家,有机会广泛和深入地了解以往的历史和其先驱者的思想。本书从这一角度着眼,探讨以往历史对韩非思想的影响,以及韩非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发展、变化,指出韩非的思想核心是主张的君主制度并严厉禁止其他各家思想的存在。书中综合介绍了韩非思想的哲学基础、经济观和历史观,详尽分析了韩非综合运用法、术、势处理君、臣、民关系的思想体系,介绍了其在术的运用上的种种具体措施,以及在刑赏以外还利用毁誉即造舆论的办法来加强其推行法、术、势的效果。书中指出,韩非这一套理论因符合当时及后世君主的自身利益而容易被其接受,并在暗中实施,事实上对造成历代封建王朝公开宣扬孔孟仁义道德,同时又实行残酷的剥削这种双重面貌、双重标准的统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7世纪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徐弘祖(霞客)是明代末年的时代先驱,杰出的旅游探险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的爱国主义者,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游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世界和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科学巨著。徐霞客及其《游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人对他的研究长盛不衰。本书以新的理念,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角度,从考辨史实着手,用评传结合的方式,对徐霞客作多侧面全景式研究,再现徐霞客敢于创新、开辟新路、求真务实、艰苦卓绝、无私奉献的平凡而的形象;展示徐霞客的学术成就和重大贡献;揭示他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剖析他源远流长的思想渊源和深邃的思想特色;实事求是地阐述徐霞客及其《游记》在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徐霞客开辟的方向、思想及其崇高精神是永恒的。徐霞客及其《游记》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 历史人物的学科分类,在中国官方史书中早已出现。《宋史》就有“道学”、“儒林”、“文苑”三传的分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传记并未出现在《文苑传》中,这就意味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并非仅局限于文苑之内。本书正是力图恢复苏轼作为思想文化巨人的本来面目,考察他在哲学、史学、政治学、美学、文艺学等多方面的成就。 本书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
对于曾经生活于揭开了现代哲学之序幕的天才的世纪中的所有思想家来说,没有哪一个人的心智生活像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那样丰富多彩。接受法学教育,先后被聘为法律顾问、图书管理员等,他却在逻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形而上学领域做出了的贡献;即便如此,莱布尼茨却将自己的志向看做是伦理的和神学的;他还将这些理论上的关切同政治、外交以及范围同样广泛的实践方面的改革结合在了一起,这些改革的领域包括:司法、经济、行政、技术、医学以及基督教。玛丽亚罗莎安托内萨这部具有开创性的传记作品不仅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考察了这些理论兴趣和实践活动,而且也首次将它们整合为一幅由这位独特的思想家及其所经世事交织而成的统一的画像。在莱布尼茨看似杂乱而又涉及广泛的思想生活的中心,安托内萨揭
生活于清代乾嘉时期的苏州大藏书家黄丕烈,是中国古代藏书家的杰出典范。他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收藏和整理研究,在藏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版本学、目录学等学术领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评传分为十章,对黄丕烈的生平成就,精神境界,生活志趣,学术交游,藏书、刻书、抄书活动,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思想方法和有关海动,及其学术地位、文化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考察。这不仅对迄今为目的黄丕烈研究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而且对于全面揭示藏书思想和藏书文化的内涵,确立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的意义。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入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