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先秦继孟子而起之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又因对先秦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他不仅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之重要环节,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思想家;他又是秦汉之际传授经学的大师,于中国古代经学史亦占重要地位。本评传以荀子本人著作为基本线索,参考历代对荀子学说之评价,力求对荀子思想作全面而符合实际的理解。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其思想和文学创作的专著。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全面研究杨万里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贡献。既重视对其诗歌创作及艺术个性的探讨,又注重其诗歌创作的源流及过程的阐释,特别对杨万里的理学思想、易学思想、政治思想、人格及散文创作等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其次,本书传评结合,既展示了杨万里人生的历程,又将其置于南宋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评价其思想和创作的独特地位及影响。
吴澄(1249-1333)是元代为数不多的大学者之一,本书着重从哲学思想方面对他做了评述,在附录中还对他的年谱以及文集版本做了详细考订。本书认为,吴澄的学问根底是从朱学中来,他一生勤于著述,在经学方面用力尤深,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朱熹一系重视“道问学”的特点。在理论上,吴澄主要是继承了宋儒尤其是朱熹的很多思想,但在某些地方,也有所推进,例如,他提出了“理在气中”的观点,成为明代理气一元论的先声。在教法上,吴澄主张尊德性以道问学,这常被误解为倾向陆学或和会朱陆,其实,吴澄听说的“尊德性”是“主一持敬”,它是典型的程朱一系的功夫路数。总的说来,吴澄既坚持了朱学立场,又较少门户之见,卓然为一代大家。
陈献章是广东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兼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他上承周敦颐的濂溪之学,又糅合二程朱陆张载等诸家之学说,提出了“以道为本”、“心具万理”,且又“天地一气”、“道通于物”的虚实互参的新哲学体系,创立了“江门学派”,其学影响到王阳明和王夫之。本书在扼要考辨其治学和人生道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陈氏“以道为本” 且又“道通于物”本体论主张,同时又分析了他“心具万理”、“学贵自得 ”的心学理论,进而分析了他的入世进取与自然超脱的理想人格、“用则行 ”“舍则藏”的处世态度和“半醒半醉”的人生态度,以及爱国恤民的政治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自得的教育思想、以道为诗以涛为教的诗学理论。最后又介绍和评价了陈氏弟子湛若水的“体用一原”论和“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进一步厘清了陈献章所创之
本书是著名学者姜义华先生研究章太炎生平和思想的代表之作。全书由序编、甲编、乙编、丙编、章炳麟年表、索引等部分组成。序编总括作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代表的章炳麟“学问与革命”的一生;甲编叙述章炳麟的革命生涯和政治斗争的经历;乙编对章炳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依次进行分析、评介,展现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全貌;丙编结合章炳麟同康有为、孙中山、宋恕、刘光汉、吴稚晖、吴承仕、鲁迅的关系,探讨了他同广东两大知识精英群体、浙江、江苏等不同知识精英群体的关系。全书洋洋五十余万字,是作者研究章太炎一甲子以来蕞重要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