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曾任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顾委委员——任质斌先生的人生故事。《任质斌传》分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原突围;在延安和晋城;创建豫鄂陕根据地;经受党内斗争的严峻考验;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等数章内容。
《百年国士之3:楚天辽阔一诗人》收录了多位文人志士的轶事、小传等,本册包括林语堂、钱穆、冯友兰、徐志摩、郁达夫、傅斯年、罗家伦、朱自清等。
朱之瑜(朱舜水)是明末清初一位“古怪儒”。《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朱之瑜评传》从朱舜水的学术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基于明末的空疏学风,舜水学以“实学”与之相对立。其经济观重实利、历史观重致用、教育观重社会,其哲学讲求践履、政治讲事功。舜水学是对宋明理学中实学传统的继承。而对日本德川朝以后的学术及中国常州学派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钱穆作品系列: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3版)》是钱穆先生八十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20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与钱穆同时的胡透、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越事,此书亦多有展现。
罗振玉身后,记述其生平、研究其思想、承继其学术、整理的著作方面,著述甚丰、成绩的首推闻名海内外的文史学家继祖老师。他辑述的《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198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继由台湾行素堂于1987年发行中文繁体字版,又由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出日本版)是部罗氏年谱,被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评为“叙事缜密,无溢美,无浮词,可信可传”。他撰写的《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长春市政协《长春文史资料》1985年首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出版)被扬州师范学院谭佛雏教授评为“事得其真,议得其平,而文笔亲切洒落,不蔓不枝,故每章读之,惟恐其速尽”。他主编的《甘孺丛稿》(编定待出版)、《王国维之死》(1995年由台湾祺龄出版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1999年由广东教育出版毫不客气地予以驳斥。他把祖父的生平和事业作为
本书从社会思想家的角度汇集费孝通1936年至1948年间的有关代表性论述,特别注重呈现其基于社会人类学视角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独到性。主要内容包括费孝通对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结构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思考。选文有助于读者了解费孝通在社会思想领域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对于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比较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觉”意识等,读者也会产生明晰的感受。本书的选目所注重的不是费孝通的专业研究成绩,而是其在社会思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努力或可推动更多的读者从思想家的角度来关注这位逝去十年的学术大师。
谢春彦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画家和美术评论家。余秋雨说他“豪放而儒雅,感觉细腻而又一派侠义心肠;他赢得了一大批朋友,也赢得了艺术。”作者于本书之中记录和描绘他的那批师友的行状。文短而情长,画小而谊厚,多是文化、艺术史上值得一录的人物,有血有肉,情致动人。他有一个专栏,名曰“吾师吾友”,在香港的《明报月刊》已经连载有年,颇得海内外读者青睐,本书只是一个初集,现时还在继续,人物而得风流,一鳞半爪都收眼底笔下,有画像,有故事,栩栩如生,亲切有味,茶余饭后,舟车航旅,读之亦可破闷解乏。
郑樵不应科举考试,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郑樵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否定《诗序》的“美刺观”,反对《春秋》研究中的“褒贬说”,指出妄言祸福的五行学说是“欺天之学”,他的治学宗旨就是要杜其妄而绝其妖。郑樵具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他不仅努力尽读天下之书,而且特别重视金石图谱,强调社会调查,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了身体力行。他在治学中注意目录,重视校勘,擅长分析与归纳。郑樵具有鲜明的“会通”思想,他融会天下学术而自成一家之言,熔铸毕生研究成果,撰成《通志》二百卷,为自己树立了一座丰碑。书末所附《郑樵简谱》、《郑樵著作考》,系统全面、简洁明了地反映了郑樵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成就。
奥威尔是至今无法让人无法绕开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传记已有大量问世,但迈耶尔此书被公认为的。本书作者依靠版《奥威尔全集》,走访大量与奥威尔有关联的人物,以详实的史料,勾勒出传主的完整人生。奥威尔经历复杂,亲身参与了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大事件。他的文学作品往往与他在大时代的感悟相关。更为可贵的是,迈耶尔并没有进一步神化传主,而还原了他在短暂一生中留下的情感、欲望世界。
《扬州学派人物评传》主要约请当代扬州学者黄继林、王章涛、赵阳等人联合编著,涉及高邮王氏父子、汪中、宝应刘氏、凌廷堪、江藩、焦循、阮元、仪征刘氏等扬州学派人物,介绍评价其生平、主要学术成就等,书后《清代扬州学派人物年表》。
半个世纪前,他从经济学教授变身语言文字学家。花三年时间倾力打磨26个拉丁字母,参与设计的《汉语拼音方案》惠及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被尊为“汉语拼音之父”,堪称浓缩中国百年历史的文化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