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艾尔曼编著的《乔伊斯传(精美别册1882-1941共3册)》被推崇为“二十世纪很的文学传记”,与乔治·佩因特的《普鲁斯特传》、利昂·埃德尔的《亨利·詹姆斯传》并称为“二十世纪传”的作品,是一部学术要求极高同时又富有人情、令人心胸开阔的扛鼎式的巨著。本书突出优点是它既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作者对乔伊斯的相关材料可谓穷搜冥讨,包举无遗,举凡死亡证明、抵押账单、法官访谈录、会议纪录、广播文稿等等,在艾尔曼眼中,无一非可用之材。难得的是,他不是要以这种方式炫奇斗博、夸示学问。正如乔伊斯选中布卢姆这个卑微的小人物装载和转送纯洁、善良的人类思想,艾尔曼驱遣这些细末琐屑、似乎无关宏旨的细节,是为了活生生地描画出一个丰富驳杂的文学巨人的血肉之躯,让读者在礼赞他的的同时,服对他的敬畏。
早在1920年代,高本汉(1889—1978)就因其在中国方言和语言史领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而蜚声国际,其成果体现在构拟汉语早期的两个语言阶段:中古汉语(公元600年代)和上古汉语(公元600年前)。这种对古汉语的构拟为高本汉对公元前10世纪初的重要文献进行划时代的文字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对古典文献的诠释、对语法的研究和对词典编纂的贡献,凸显了高本汉高深的造诣和科学的精准。为数不多的几部较为重要的语言科学和文字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一部分还被译成日文。他凭借雄厚的语言科学功底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断代的研究成果,也属于他的科学研究成果。 高本汉没有涉足甲骨文的研究。作为瑞典人文学院的杰出成员,他为促进瑞典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本汉的门生相对较少,但是全世界几代汉学家都尊崇他为学术大师。 马悦然是
《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是继《先生之风》、《追忆双亲》、《此生此情》之后,第四部怀念逝者文集,四部书形成一个系列,名为《背影书系》,意象源自朱自清的名篇。逝者渐行渐远,再不抓住他们的只鳞片爪,恐怕连背影也看不到了! 《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所怀念的,均为作者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同行者,那些真实的细节、炽热的情感,执著的追求,往往令人眩目,甚至窒息。 青春是可贵的,理想是值得珍视的,但这还不是本书的主旨。书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令作者难忘,显然是由于他们的特殊经历,已经成为整个民族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潮流与点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是潮流中之点滴,其二是从潮流看点滴,其三是从点滴看潮流。 书中的篇章,不是文,而是笔。所谓“文”,是有组织有条理的作品。所谓“笔”,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时的感触,随手下笔,随笔写成的东西。
《湖南省博物館藏近現代名人手札》全五册,湖南省博物館编,所收主體為湘籍名人手札,也有部分外省籍名人手札。湖南省博物館從一九五一年籌備建館時起,就非常注意蒐藏湘籍名人與外省籍名人的手札和墨迹,經過六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名人手札和墨迹的收藏已成為我館藏品的重要特色之一。據目前查實,我館共收藏有二百六十九位名人的手札,其中古代湖南名人十二位,近現代湖南名人一百四十五位,近現代外省籍名人一百一十二位,名人手札的總量近兩萬頁,包含信札、公函、奏稿、日記、詩文等,品類繁多,内涵豐富。另收藏聯語、題字墨迹上千幅,涉及本省和外省籍名人達四五百人之多。
《胡适日记全编(四)》是参照了各种版本的《胡适日记》整理而成的胡适1923年至1927年间的日记。因为之前的版本都是阶段性的,本次整理的结果称之为《胡适日记全编》,就是相对于这些阶段性的《胡适日记》而言的。 《胡适日记全编(四)》收集了胡适1923年至1927年间的日记。《胡适日记》记载了胡适先生的社会贡献和人生轨迹,充分展示了胡适这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独特风采。其中有他的读书治学、朋友交往的札记,有他对社会时事的观察和分析、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记录,有他的诗文和往来书信的存稿或摘要;胡适的日记中有不少外文,其中绝大多数是英文,也有极少量的德文和俄文。为了方便一般读者,这里对外文作了必要的翻译。《胡适日记》的内容,涉及中国近代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内政外交和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因此,
作为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正脱颖而出。他的著述涵盖了语言学、精神分析、神学、社会理论、历史诗学、价值论和人的哲学。此外,他还写出了更专门的著作,论述了活力论、形式主义以及陀思耶妥夫斯基、弗洛伊德、歌德和拉伯雷的著作。在西方的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圈子当中,他已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他在这些领域里的成就的哲学基础却鲜为人知。围绕他的声誉的主要分岐仍有待于消除。
《浦薛凤回忆录》由三册组成,上册《万里家山一梦中》,中册《太虚空里一游尘》,下册《相见时难别亦难》。上册叙述作者出生、启蒙、到清华学堂读书、美国留学、毕业回国执教大学的情况。中册则完整细致地记述了抗战伊始,作者随清华大学播迁长沙、蒙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全体师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种种,为后世保留了极其难得的历史记录。下册主要回忆作者在台湾工作、海外讲学的经历。 浦薛凤先生是研究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曾创立“政治五因素论”,用于阐释和研究政治现象;其专著《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曾被列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直至近日仍在海峡两岸再版,在学术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浦薛凤回忆录》收录了《万里家山一梦中》,《太虚空里一游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本回忆录。全书历史细节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