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是著名爱国教育家、体育和社会活动家,创办了包括大学、中学、女子中学和小学在内的南开系列学府,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陈省身、曹禺为代表的一批人才,成为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他又是西南联大的领导人之一,终生为中国教育“本土化”作出了捉有成就的探索。他对中国教育充满无限愿景:希望世界史中有一章日“新中国之觉悟无崛起”。追溯张伯苓颠簸踯躅、富有传奇的风雨人生,纵览他那永不颓悲、执著无悔的教育历程,缅怀他那丰富的教育实践,深邃的教育思考,重新解读他在教育上恪守不二的道德追求,不由让人由衷地敬佩张伯苓的奉献情怀和开拓精神。 本书作者梁吉生为南开大学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从事张伯苓研究,出版著作十余部。
这部作品不血有肉地传承了民国时期的历史,也弥补了路桥区解放前的历史资料。同时,它也向后人展现柯璜不仅仅是教育家、书画家、爱国人士,更是一位儒家学说的实践者。《一代名儒--柯璜评传》这部作品不仅能提升路桥的知名度,为路桥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社会伦理道德出现滑坡的背景下,对重建当下的文化价值观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对于每一位名家与翻译的探讨,基本做到了全面而深入,篇幅一般不下两万余言。对每位名家发表的散见各处的翻译见解进行了发掘淘炼、爬罗剔抉乃至发幽显微的工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找出了其特点、渊源、发展和影响,指出其在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中的地位、作用或意义。给读者提供的是一种摆脱了“初探”性质,可谓迄今最为完整的研究成果或参考资料。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重寻胡适历程》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
考夫曼的著作也许是至今止关于重要的美国法官的的传记,该书令人信服地澄清了形成卡多佐一生事业的人格、才智、阅历等因素,并解释了卡多佐司法成就的长处与局限。本书作为卡多佐的传记,其可靠程序、近乎。自从考夫曼在40年前开始定这本书,他读了卡多佐的和有关他的一切东西,并采访了了解卡多佐、仍然健在的每一个人。尽管考夫曼崇敬卡多佐,该书却不无批评,这是一本慎思明辩的著作。 《卡多佐传》具有性。该书的研究一丝不苟、且能持以恒地公平对待其主题与问题,这使本书可以经久不衰。它还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很大程序上避免了学界的行话。通篇不见作者本人的好恶。在许多方面,本书堪称法官传记的典范。
《杨澜访谈录Ⅱ(2007)》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实体书,分Ⅰ,Ⅱ两辑出版。 Ⅰ辑主要选择政经类人物;Ⅱ辑则侧重择文化、艺术界明星入册。 第Ⅱ辑文化、艺术界明星篇精选代表性的对谈编辑成书,受访嘉宾有著名的尼可·基德曼,看这个斗志昂扬的女人和演员是怎样生活的;有音乐剧夫人忆莲·佩姬;还有华人世界的骄傲——功夫明星成龙。有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集光荣与梦想于一身的飞人刘翔;有号称“烂片之王”的香港影星黄秋生,还有麻辣先生易中天、周国平等等。 每一访谈均十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涵盖嘉宾其人及其眩目作为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每一嘉宾的财富人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读之有如与众嘉宾面对面聊天,有身临其境的无声感动。 访谈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华彩片断,为使声音、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思想家、杰出学者。本书系统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革命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的瑰宝和根源。
努马·萨杜尔是个想到长时间采访“丁丁之父”的人。 在这些访谈中,我们 可以看到埃尔热和蔼可亲的性格,他的简单,他对真实的热爱,他的生活观,他的幽默感…… 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谨慎,他不想让人失望的愿望。 我们了解了他的各种看法:作品,缘起,读者的反应,批评,成功……。 想要深入了解埃尔热其人其作品,本书就是的手资料和不可或缺的参考。
本书汇集了历年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写的一些有关文章,有的是多次讲话,最后成文,曾在内部或其他刊物上发表过,本次又加修订者。内容涉及医德、素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医疗、教学、临床研究等方面,大都是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是一些原则,也有一些具体方法。我希望能给刚刚进入医学大门和已经进入大门的不同年资的同道们参考和借鉴。 2007年适值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校九十周年,恩师张孝骞教授诞辰110周年,谨以本书表示我对母校和老师的衷心感谢。 多年来,学校和医院领导给我多方鼓励,使我有可能完成此书。刘谦院长和鲁重美副院长对本书出版给予鼎力支持,袁钟社长积极推动,特此向他们致谢。
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是生活快乐永恒不变的心灵法则,是社交圆融职场生存 简单平凡的成功利器。学会制怒、能容、消怨,才能在顺境中安享其福,在逆境中心存喜乐。 《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通过哲理和故事,告诉我们: 生气,伤人伤己;计较,累人累心;抱怨。天怒人厌。 与其生气,不如争气;与其计较,不如努力;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掌握“修心三不”的处世大智慧,人生就提升了一个高度,心灵就获得了达观自由的境界。 《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由端木自在编著。
本书是采访中国近现代一批“大家”,或领域内集大成者的作家、学人,如梁启超、冯友兰、沈从文、刘半农、钟敬文、韦君宜、晏阳初、杨振声、顾颉刚、陆费逵、汤用彤、钱端升、张申府、浦熙修、冯至、沈钧儒等,由他们的后人对其生平做出的口述或追忆。或讲述大人物的生活琐事,或讲述亲历历史的具体细节,或讲述不足为人道的心路历程,或讲述彪炳青史的气节下的信念。
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罗泽南(嘉庆十二年至咸丰六年,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亦耕亦读的贫民家庭。他的一生以咸丰二年(1852)为界,前后主要做了两件大事:罗泽南首先是一个理学家。咸丰二年以前,罗泽南精研理学及经世之学,确立了对理学的信仰,终身奉为圭臬。他写了许多著作和文章,在阐发理学著作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讲学乡里,培养了一大批门生弟子。罗泽南的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末期程朱理学和经世致用思潮发展变化的情況。咸丰二年以后,罗泽南投笔从戎,与太平军作战,对湘军的创建和发展起过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成为湘军中少有的独当一面的大将,参与制定了多项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指挥过多场重大战役,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得以秀才的科举功名,战死疆场后被清廷特谥“忠节”。然而,罗泽南
本书是易学研究界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开了奇门遁甲之谜,展示了来源于军事上排兵布阵的这种时空数理模型,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本书是一部以学论术,以术证学,雅俗共赏的易学研究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