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 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 米歇尔 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 ***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ji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zui受赞誉的惊世之作 《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
《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自80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贯耳,他主持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 新知文库 现代学术文库 丛书,在知识界、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他任主编的《读书》杂志,被青年读者视为精神启蒙,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院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出版《宽容》《情爱论》《异端的权利》《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全集》《爱默生集》等影响大时代知识面貌与格局的人文图书,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 工作室 ,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书趣文丛 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套大型丛书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
读史如摸象,而探索历史的成果也就是摸象的印记,基本上也就是读书的心得,好像摸象的各位盲人说象那样,只要大家讲的是真话,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不可替代的。 如1948年陈叔通致马叙伦手札解读、黄炎培晚年三题、从《磨剑室文录》看柳亚子晚年议政、从毛泽东文稿看建国初期的叶剑英、读叶剑英《过五台山》和晋北土改史料、战时香港文坛矛盾和周恩来的态度、乔冠华在战时香港的纸上谈兵、于光远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关于萧乾北上的原因、1938年广州守将是否通敌、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和日本问题研究等等,探索中国现代人物,本书梳理历史风云,力争实事求是。
这是一本传记,是一本音乐简史,也是一本文学作品。作者将三条戏剧化的主旋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18世纪的巴赫和他遗失组曲手稿的历,1纪末的卡萨尔斯和他发现组曲的始末;21世纪的西布林醉心于组曲并不断寻求的过程。为了创作本书,作者前往巴塞罗那,又来到比利时,采访了许多大提琴家,调查了档案资料,参加了相关会议,甚至亲自拿起大提琴……这一切都是为了揭开围绕大提琴组曲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神秘面纱。
本书实际上是根据所收集资料。对爷爷的一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考研,用自己的心灵和爷爷进行沟通,把各方面的资料系统化,进行归纳整理。 全书包括了曾祖父因祸得福改换门庭、幼年从师叶浩吾、官商联姻娃娃亲、南洋公学中途辍学、吴昌硕题书凡将斋等部分。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书名】 被狩猎的 人类 【作者】 [ 美 ] 唐娜 ·哈特(Donna Hart)罗伯特·W. 苏斯曼(Robert W. Sussman) 【译者】 郑昊力 黄达强 【丛书】跨学科 社会科学译丛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启真馆 【出版时间】 2018 年 11 月 【 ISBN 】 9787308184083 【定价】 75 .00 元 【上架建议】社会 人类学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我们的祖先曾 作为勇猛无畏的猎人实现了物种的延续 ?这一由 “人类中心主义者”编造的童话故事是时候被揭穿了。 早期人类对于其他众多物种来说不是 “猎人”,而是随时可以被捕食 的 “猎物”。正 是 社会 群体的 紧密联系与合作,才 使我们远离了食物链的底端。
“编辑这种病,不会要人命。但如果病入膏肓,我就不敢保证了……” 幻冬舍,由一个抱持着「无名」、「年轻」、「贫穷」和「天真」之「革命四条件」的四十二岁中年男子见城彻,以一千万日圆所创立的新出版社。成立首年,就破天荒在《朝日新闻》砸下三千六百万日圆买下全版广告,营销一口气推出的六本新书,后全部大卖,成功打响创业的炮。 在所有人皆不看好的情况下,见城彻陆续为作家们量身打造写作企划、激发其创作潜能,畅销话题作包括村上龙的《工作大未来》、五木宽之的《大河的一滴》、唐泽寿明的《两个人》、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北野武的《全思考》、藤原纪香的《纪香魂》、弘兼宪史的知识漫画讲座系列……等。在2008年底爆出小室哲哉诈欺并破产事件后,亦随即在来年为其推出《罪与音乐》一书。 见城彻领导
本书是有关金庸传记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本,作者曾经陪同金庸回乡探访,通过探访金庸的足迹、追溯金庸的家族、研读金庸的作品、梳理金庸近百岁的人生,得出金庸的一生既不是一个“侠”字所能概括,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理解。他的一生历程复杂多变,他既想继承祖辈留下的“儒家”理念,又不得不为世事所牵绊。 作者以1949年为分界线,将金庸一生分上下两篇来叙述,展现了金庸的家世传承、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商业经营、武侠小说创作、受聘高校等方方面面,结合金庸的文字及社会对他的评价,透过金庸的文字解读其心路历程,拼写“儒侠”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样貌。 本书将金庸的个人命运轨迹置于时代巨变之中,即是一部个人传记,又可以看作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作者以多年积累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自己陪同金庸夫妇参观时所见所闻所感,文字扎
《托尔斯泰传(傅雷译文集)》是“巨人之传” 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代表作,20世纪翻译名家傅前经典译作。 托尔斯泰毕生都在反抗,他背叛文学艺术成规,否定传统教育,打破家庭侄梏。他出身贵族,却同情下层民众,批判农奴制,决心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他也是高加索和克里米亚两次战争的参加者。 正因如此,“我们的兄弟”托尔斯泰才能相继创作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鸿篇巨作。列宁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其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本书是采访中国近现代一批“大家”,或领域内集大成者的作家、学人,如梁启超、冯友兰、沈从文、刘半农、钟敬文、韦君宜、晏阳初、杨振声、顾颉刚、陆费逵、汤用彤、钱端升、张申府、浦熙修、冯至、沈钧儒等,由他们的后人对其生平做出的口述或追忆。或讲述大人物的生活琐事,或讲述亲历历史的具体细节,或讲述不足为人道的心路历程,或讲述彪炳青史的气节下的信念。
黄宗羲是中国十七世纪“天崩地解”时代的大思想家,又是在多种学科领域内皆有杰出建树的大学问家。朱光磊编著的《黄宗羲》对这位三百余年的文化巨子作了全方位的观照与剖析,包括黄氏的生活背景、生平事迹、启蒙意识、哲学思想、史学精神、文学理念、文学创作及其他科学观念等,重在表现黄宗羲身上的时代气息、思想活力与学术个性。本书在体现黄宗羲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和博大宽阔的学术胸怀时,有意凸显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思考和具有承上启下决心书义的人文情结,还试图揭示历史演进中的特定条件与历史人物个体间可能存在的某些精神契合和感应性关联,并且更多地着眼于黄宗羲非同寻常的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所进行的艰辛而又有价值的反思与探索。
一句句格言,记载了胡适先生的人生历程,今天我们通过它们搭建桥梁,穿越时空进入一代大师的心灵世界,撷取他的,获取自己的处世哲学和前进动力。另外,本书也致力于展现胡适生活的方方面面:胡适对待弟子严厉而不失亲切的一面,胡适对待情感浪漫而不失忠贞的一面胡适对待政治关切而不失超脱的一面,等等。通过点点面面的钩沉与绘制,本书以新资料、新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代大师的真实内心世界。
不是能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舅舅对我一生的影响,《宪益舅舅的十年(2000-2009)》也难以表达一个长辈对一个孩子灵魂的荡涤。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在生。命的尾声想些什么。他曾发出过震撼世界的声音。直到他已说不出话来,还在尽力以笑容来答谢探视者。“小采,你应该写有争议的书。”舅母这句至理名言回忆起来仍旧如雷贯耳。
清华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大本营,这一百年来,中国重要的知识分子多数出身清华,就是那些不是清华出身的知识分子,一生当中也很少不和它发生关系的,清华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中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地方。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以清华学者为基本活动范围的,也可以说,清华的教育背景是这批人自觉联合的一个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清华大学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生史上,清华大学的重要性超过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