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全国好看科技推广员”旨在选树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林草科技推广优选典型,宣传林草系统基层推广人员不畏艰苦的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务实重干、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林草科技推广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广大林草科技推广工作者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发挥其在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提升林业和草原科技转移转化水平,更好地服务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书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向社会大众展示“好看科技推广员”的优选事迹为切入点,以宣传基层科技推广员为主,选取一批长期扎根基层、优选事迹突出的推广员,分批予以出版宣传,反映我国林草科技发展、转化和普及的成果,以激发社会大
已故思想家顾准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他生前的三本日记:一本是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一本是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简单记录。这三本日记,虽然只是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录,蛤对于研究顾准思想的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此书设计成两部分:部分精选了施老师在10多年前发表过的论文,从中我们可以重温或发现他的观点、思想以及他的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第二部分是朋友们的纪念论文,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学习、教师领域的研究成果。每篇纪念论文前都有一段作者发自肺腑的感言,这些感言如同被岁月磨砺而愈加明澈的镜子。恍惚的眼前,施老师音容如昔,笑貌宛然那不经意间遗落尘世的笑声、汗水、沉思,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与施老师朝夕相伴、青春如歌的峥嵘岁月。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 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
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先生(一八九五~一九六三年),河南省南阳市人,原名守仁,字彦堂,号平庐。董作宾先生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董作宾先生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包括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古地理学和文学艺术等学科。董作宾先生著作等身,留给我们专著十余种,论文二百多篇,现已由严一萍先生辑为《董作宾全集》甲、乙编共十二册出版(艺文印书馆,一九七七年)。 本书“平庐影谱”部分所收图片,系董作宾先生生前亲手拍摄的历年照片之精华,原书名为《平庐影谱》,为方便非专业读者理解,今增加总书名为《走进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在外首次公开发表,因该书图影均出自大师本人之手,故弥足珍贵。其子台湾董敏先生负责编选,并由王宇信先生位之作序,由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阳张坚先生撰写传略。
《北京大院记忆》43篇回忆文章的作者,均为在大院生活过的“大院人”,他们朴实的文字,反映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文章不仅仅是私人回忆和对青春的感怀,也是对1949年后新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次梳理与记录。本书中的文章曾经在《北京晚报》陆续刊载,见报后,编者接到了众多寻找大院发小儿的电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大院子弟之间的友谊也因此深厚而持久。
当城市上空的雾霾笼罩住天空的蓝色,当黄浦江边翻滚的灰浪吞噬了清澈的江水,当城市里的你戴着口罩穿行在人群中,你的内心是否同样呈现出灰色?工作压力,家庭重担,生活烦恼是否都让你的心情无法放飞?这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常态。我们习惯将自己内心世界的不美好归咎于太多外部因素。而实际上,只要拥有一样东西,一切其实都可以更美好,这就是——你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家胡剑云》中所倡导的——做个生活家。在工作之余,我强烈建议你也和我一样,泡上一杯香茗,静静地翻开这本《生活家胡剑云》,播放一点音乐,享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这辑文选从一个有限的侧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认真探索。如今许多人在一种怀旧的气氛中回忆八十年代,也常常有人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加以对比,说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思想热忱。然而,我们的“小小十年”真的那样贫乏吗?这是剧烈转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时代,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真诚地投入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的时代。相较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的崇敬,这个时代的思考中渗透了新的文化自觉;相较于许多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重整思想的旗帜,建立批判的阵地;相较于过去时代的声调相对单纯的讨论,这个时代的思想空间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声音。这套小小的精选集是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的大转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勤奋探索的侧影。我
选入本书的传主,包括大禹、勾践、文种、谢安、王叔文、李光、沈炼、姚启圣、邵力子、周恩来十位名人,侧重于政治家系列。从洪荒时代的大禹到20世纪的周恩来,均为历史上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青史留名的人物。本书是绍兴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
袁克文,人称“袁门子建”,居民国四公子之首。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集书法、诗文、戏剧、鉴赏等诸多才艺于一身。他笑傲公侯,潇洒风流,走过了风光而又坎坷的一生,为世间留下了“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的千古绝唱。
论述摄影技术的书籍,市面上并不缺乏。然而,尽管没有哪位摄影师会否认掌握摄影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再的技术,也不过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技术并非目标本身。而摄影的真正乐趣,实则源自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更为精深、更具创造性目标的过程。 在《风光的内在:摄影师的洞察力与灵(感珍藏版)》中,风光摄影家戴维·沃德首先探讨了什么是——或者说什么应当成为——摄影目标,以及实现这些摄影目标的具体方法。戴维·沃德精选了一系列自己创作的引人入胜的大画幅风光照片。借助这些照片,他对风光摄影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由此创作出这本内涵丰富且深刻、超出了那种教人“如何拍”的手册型入门书的专著(当然,书中也确实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摄影建议)。沃德在书中所探究的问题
《威风悲歌:狂人李贽传》以史为据,通过对“异端”人物李贽的坎坷一生及其思想、活动的介绍,发掘了李贽作为反封建斗士、思想解放先驱的价值。鄢烈山编著的《威风悲歌:狂人李贽传》并没有对李贽的生平、思想作多少剪裁,而尽可能在选定的容量内,容纳更多的史实材料,奢望不过是为李贽研究者编写翔实的李贽年谱与学谱提供参考意见,为普通读者了解李贽提供比较清晰的阅读线索。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为王培元所编著。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是一部以列传形式书写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史。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绿原、舒芜、巴人、孟超、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张友鸾、秦兆阳、林辰、蒋路、陈迩冬、王仰晨……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嵌入了风云激荡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刚直,狂狷,率真,超然,勇毅,坚韧,倔强,谦和,笃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当作者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生画面,钩玄提要,有机铺陈,力图揭示历史的同一性时,则呈现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人格的力量、悲剧的力量,更是情感的和理性的力量。
白沙先生是明代岭南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下启明代心学,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对陈白沙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诗学、教育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热烈的探讨。
不是能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舅舅对我一生的影响,《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2000-2009)》也难以表达一个长辈对一个孩子灵魂的荡涤。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在生。命的尾声想些什么。他曾发出过震撼世界的声音。直到他已说不出话来,还在尽力以笑容来答谢探视者。“小采,你应该写有争议的书。”舅母这句至理名言今天回忆起来仍旧如雷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