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之父,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人生的动力》正是关于他的一部zui权威、详实、客观的传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 霍夫曼博士查遍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档案,深入采访了阿德勒在世的子女、亲友、同事,耗时4年完成。它以阿德勒的工作、生活中的大事为经,以经过考证的趣闻轶事为纬,配以多幅珍贵照片,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阿德勒,勾勒出个体心理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发扬光大的历程。 适读年龄:18岁以上
一部反映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穆青的纪实性传记作品。 穆青是 喝延河水 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到热浪奔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到大潮澎湃的改革开放时代,穆青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使自己成为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者。在20世纪的新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 这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到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这部29万字的《穆青传》,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口述和日记,真实地再现了穆青不平凡的一生,准确地刻画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人民群众发自灵魂深处的挚爱,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使读者
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势中,邹韬奋不畏强暴,积极创办报刊,讨论社会问题和时政问题,怒斥敌寇,主持正义,传播真理,为民族解放呐喊,为人民民主呼号,成为一代青年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追求进步的灯塔。他重视刊物与读者的联系,倡导为读者服务,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反动势力对他及其创办的进步文化事业,竭尽摧残迫害之能事, 迫使他六次流亡,还过了八个月的铁窗生活。在这样的高压下,他主编的刊物屹然生存,屡创近代中国报刊发行的新纪录;他主持的《生活》周刊成为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喉舌;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设了50多家分支店,在中国的出版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这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翰 托兰的生平自述。主要讲述了其童年、青少年时光,和之后他的各本书的创作历程。约翰 托兰*的创作特色,也是他在书中所竭力想展现的,就是从始至终他忠实地不带任何偏见地记录了以二战历史为主的近代史。他可以为了一本书采访上百个人,做长达数年的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听取战争双方各自的观点,尽所有的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这一点殊为难得,也是他的著作广受好评的主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个人传记,不如说是约翰 托兰以其创作经历为主线,忠实地记录了他亲身参与的20世纪的重要史事,更偏向于社科历史类著作。
本书系再版书,订正了初版中的不少讹误。作者二十余年丰子恺研究的总结性著作,评与传结合,归纳了作者对丰子恺生平和艺术的基本观点,同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新发现的史料。此著严格以学术体例撰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本著内容涉及传主在文学、音乐、美术、教育、书法、翻译、艺术理论、佛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业绩和贡献,是丰子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内容包括:童年及杭州求学时期、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时期、游学日本时期、白马湖时期、立达学园与开明书店时期等内容。
陶行知(1891—1946)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事业的胜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他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评价。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2006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诞辰115周年。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学说、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为了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教育思
《出版家郑振铎》一书主要介绍郑振铎的出版生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贡献。全书共分八章,一章主要介绍郑振铎的少年经历,揭示其编纂工作的起始,第二至七章详细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郑振铎的编辑出版事业,包括编辑出版《新社会》、《时事新报 学灯》、《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文学季刊》、《世界文库》、《中国版画史》、《民主》、《文艺复兴》等重要报刊、书籍的始末,同时对 孤岛 时期郑振铎留守上海,冒死抢救祖国文献的史实予以钩沉。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后郑先生的编辑出版工作进行介绍。结语部分对郑振铎在出版事业上的成功进行原因分析。 本书以时间为轴,条理清晰地勾勒了郑振铎的出版生涯与出版成就,同时将其一系列出版活动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郑振铎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地位
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很久、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业机构。张元济在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本书详细考察他在出版界奋斗的历程、事业的展开和人格的养成;介绍他扶助教育,译介西学和文化,搜罗抢救传承故籍,筑图书馆,建设产品营销网络等事迹,让读者了解作为出版家的张元济真实而巨大的感染力、作用力和影响力。
既致力于古希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思想家生平行迹的描述,又试图勾勒出希腊思辩的全息图。由于对古希腊文献的丰富占有和熟悉,使其在上述两方面几乎接近了成功。此外,《名哲言行录(套装上下册)》对希腊精神的还原方式,使我们得以亲近那个逝去的年代。感受希腊的光芒和人性欲求。总之,这部大约成书于古典时代晚期的著作,适时地开列整个古希腊时代的精神遗产清单,留存无比珍贵的文献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已足够配得上它在西方世界获得的荣耀。在经历了如此久的时光和如此多的毁灭之后,这部古典时代的著作几乎毫发无伤地留存于世,我们真要感谢上苍。
贾植芳(1915-2008 )*名作家、翻译家、学 者, 七月派 重要作家,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 。早年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建国后,历任震旦 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贾 先生去世后,他的生前友好、亲属、学生写了许多怀 念文字以及研究论文,今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 松先生将这些文字选编为《思念集(贾植芳先生诞辰 百年纪念)》。
顾炎武是中国17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与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顾炎武的思想中充满着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深刻而彻底的反省、对既往的思想文化进行冷峻而深沉之反思的哲学精神。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他满怀深挚的爱国主义热情,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以“明体适用”、“引古筹今”的远见卓识,汇集三千年中国历史上志士仁人论道经邦的优秀智慧,批判继承晚明以来中国社会的新思潮,并加以适乎时代要求的发挥,来建构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从而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诸方面都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他的理论创造和学术成就,不仅使他成为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学术宗师,并且对于晚
本书是我国部五体俱备的历史巨著;司马迁是一位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在总结前人和作者本人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评传(套装上下册)》着重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司马迁评传(套装上下册)》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家世、师承及个人经历等主观条件;具体评述了司马迁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纲领下所形成的哲学、史学和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了在这些成就中所体现的哲、政、经、史、战争及人才诸思想;结合《司马迁评传(套装上下册)》传播的历史和“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了《司马迁评传(套装上下册)》不朽价值的部分,亦占相当的比重。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史学家,教育家,杰出学者。 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
吴澄(1249—1333)是元代为数不多的大学者之一,本书着重从哲学思想方面对他做了评述,在附录中还对他的年谱以及文集版本做了详细考订。本书认为,吴澄的学问根底是从朱学中来,他一生勤于著述,在经学方面用力尤深,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朱熹一系重视“道问学”的特点。在理学上,吴澄主要是继承了宋儒尤其是朱熹的很多思想,但在某些地方,也有所推进,例如,他提出了“理在气中”的观点,成为明代理气一元论的先声。在教法上,吴澄主张尊德性以道问学,这常被误解为倾向陆学或和会朱陆,其实,吴澄所说的“尊德性”是“主一持敬”,它是典型的程朱一系的功夫路数。总的说来,吴澄既坚持了朱学立场,又较少门户之见,卓然为一代大家。
焦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通儒”。由于他学问精深、广博,特别是他对《周易》的创造性研究,近百年来,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本书力图从清代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转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评介,勾勒出焦循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貌。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一、全面揭示了焦循一生的主要行事。二、对焦循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证。三、在评述焦循的学术与思想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全方位的观照,充分肯定了他为乾嘉学术所作出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