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知名编辑出版家叶至善先生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叶圣陶一生事迹的传记,本书为读者写出了叶圣陶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经历,把近一个世纪波澜起伏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特别是与叶圣陶相知相交的朱自清、郑振铎、茅盾、丰子恺、周作人、胡愈之、夏丏尊、俞平伯、冯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名人逸事生动有趣,让人看到一位大家的人生风采。 本书的优点在于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物的传记,从书稿丰厚的史料和独具一格的顺序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国新文学史的发展及其重要事件,看到叶圣陶带动和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为人生和写实的风格;可以了解20世纪初叶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的状况和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看到叶圣陶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规范和走上正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事件做铺展,讲述了一代教育大家蔡元培的传奇人生。蔡元培出生于中国东南人文荟萃的绍兴,从小受传统的中式儒家教育,耳濡目染中打下了 经世济民 的深厚底蕴。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中国政坛变幻莫测,身为革命元老的蔡元培没有迷失在政治洪流中,而是袒露出学人本色,主领中国的教育界,践行 教育救国 的理念,力图从精神上改造中国人,从根本上促成民族的强大。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来,他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可谓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徐特立画传》以时间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文,分十一章讲述徐特立的生平技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内容客观,叙事条理清晰,选图具有代表性,真实再现教育家的成长历程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凸显教育家的教育精神与人格魅力。《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徐特立画传》适于教育工作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这本小册子出版后,得到了广大朗诵爱好者的关注,使我十分感动。 作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锤炼语言功力的必修课,诗歌朗诵早就成为了训练的重要内容。但是如何训练,初学者往往找不到路径。特别是在强调了理解和感受之后怎样落实、怎样表现出来?除了遵循有声语言的基本表达规律,具体到每一行诗、每一首诗,究竟如何进行创作?我们采取了“模糊图形”的示意方法。所谓“模糊图形”,并不是朗诵过程的严格轨迹,而是一种大体的趋向与态势。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生、因情而动,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各种样态。它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不是消弭个性的桎梏。虽然可以模仿、体味,以利于进入创作状态,却无须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诗歌朗诵,是学习和继承民族文
傅斯年生活的时代是风云变幻、乱象丛生的时代,也是民族生死危亡、国家浴火新生的时代。本书将傅斯年交往的师友划分五类:师长,同学,同事以及政、学两界友人,由此构成认识傅斯年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五个维度。傅斯年及其师友承担了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重担,推动着社会转型和教育文化发展,是历史变革时期*敏感、*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活动和交往辐射到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层面,是值得回味历史存在。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学人的五光十色,看到他们事业追求和文化心理*真实的内容。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首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
陶行知是一位的教育家、思想家,生于晚清,卒于民国。书中从其病逝和身后哀荣写起,详细记述了其致力教育事业的一生。原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陶行知,在时代的疾风险浪中,未能坚持住本来的立场,先是被动后又主动地与他的同乡同庚同学的胡适反向而行。探究其道路的选择,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个案的思想与性格因素,还可以明了使其转变的社会因素,从而为那一代同样作此选择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提供参照。
本书是近两年来北京市市级校长培训“国际合作校长培训项目”的部分学员成果,收录了北京市26位中小学校长在国家新课程改革和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度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校教学领导创新探索的实践案例。 本书分为“教师队伍建设篇”、“教学方式变革篇”、“教学管理篇”、“课程建设篇”、“校本教研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篇”六大板块。在每个板块之下,包含若干个案例,这些案例是北京市中小学校长们创新办学实践探索的鲜活呈现。另外,这些案例所涉及的学校有小学有中学,有城区学校有农村学校,有示范校有普通校,呈现了完整而自然的基础教育生态。 本书能够为中小学校长改进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为教育行政干部了解课改推进现状和学校办学实践提供现实参照,为校长培训工作者理解基础教育变革和校长专业发展
美国教育学者戴安娜·拉维奇(DianeRavitch)打小是在德州休斯顿的公立学校上的学,年前她用在公立学校学的一手漂亮干净的英文写了一本刺痛美国教育的书:《美国伟大学校系统的死与生》。在书中,戴安娜对比自己孩童时期所受教育和当下的教育,最为怀念的是她的英文老师瑞特克立夫女士。她满怀深情地提到这位老师在指导阅读经典名著中,不仅让她学会了正确、优雅地读写和表达,深入地思考,而且也让她感受到了如何得体和尊严地生活。果然,多年后,她因为对自己原来支持的教育改革的反思和批评而被称为是美国教育的良心。 不知这位英文老师是否知晓她早年的教育作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记忆奠定了学生此后人生生活的根基,延续在社会文化的精神血脉中。这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对儿童成长发挥重要影响的又一个例子,读起来既朴素又感人。
如何认识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这两个问题是学校和教师普遍关注并不断求解的问题。《教学相长: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故事》是海淀区融合教育的掠影,一个个故事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活动场景和教育教学片段,是区域融合教育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份珍贵回忆,同时对各地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的借鉴意义。
印度的逻辑学科大致分为五个部分:语法的也就是声明论的逻辑。它以拜尼尼的梵文语法为核心骨干;弥曼差派的学说,它从祭祀经典的阐释开始,在历史上涉及了各种各样的语言逻辑问题;第三是胜论与正理的学说,其本源当然是自然哲学,但其联系于解脱而对宇宙构成和语言表述的特殊兴趣,也产生了缜密的逻辑体系;第四是上海已经提到了佛教因明;第五是新正理派的逻辑。它是印度教逻辑的最终形态。从13世纪到今天,新正理学说一直受到挑战。 本书称《印度逻辑与原子论》。它是采用西方哲学术语来命名的著作。印度逻辑的意思,上面已经说了;原子论,也就是极微说。极微,就是极其微小,极其细微,因之被比于古希腊的原子说。在印度,用论哲学应该是初表述极微说的。在时间上比用论稍后一点几乎同时的佛教学说一切有部,也主张极微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