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秘史》自嘉庆以后,各种野史笔记、传说故事谈及纪晓岚生活异闻的很多,以供文人茶馀笑谐,民间饭后消闲,但只鳞片爪,毫无系统,或语焉不详,或妄肆渲染,大都失其客观观。笔者稍加收阅,撰成秘史,前后共得十四篇,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纪晓岚的生活习性和业余爱好,娓娓向您讲述:沾酒辄醉的纪晓岚,书法不佳的纪晓岚,心慧口吃的纪晓岚风,流谐谑的纪晓岚……《纪晓岚联语辑证》博学善谑的纪晓岚被后人尊为联圣,他曾说,世间书籍中语,无不可成偶者。身前所对,庄谐并出,或工切奇巧,或幽默机敏,或精深富有气势,流光溢彩,照耀联坛,为时人所激赏。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和诗答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里把恩师纪文达公奉为联语宗师,动辄“河间师言”。坊间和戏说中长期流传着大量纪晓岚的谐趣对联,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十几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喧,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关于东坡的著作汗牛充栋,佳作如林。《漫话东坡》一书非“戏说”,非“史料”,而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向人们展示作为朝中大臣、文人学士、地方长官、父亲丈夫、酒徒逐客的真实东坡的通俗读物。该书描述了东坡的政治功绩和文学业绩,还广泛涉及东坡人生中琐细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平民朋友等。虽然是以东坡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却不以岁月为序,在结构上用共时性取代了历时性,便于读者从各个不同侧面了解东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鲜明的印象。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润色而成。对一代诗人苏轼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本书为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本书追溯了宋代文豪洪迈的一生。他有的文才却生在流离的乱世。诗书给了他走进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无情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他回到书海里化解失意。他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充满苦痛、怯懦、自卑的诗人。黑暗的影子常常在诗酒风流之间流诸笔端。太多的历史迷雾濡湿了我们道德的眼镜,摘下它反而看得清楚。本书试图竭力洗去铅华和墨迹,还
本书共分为三卷,该书为卷,主要讲述了青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刚直不阿,为民谋福,是百姓眼里的“活菩萨”。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其中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堪称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苏东坡情路不畅,任妻子王弗聪慧过人,却早早离开人世;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
鲁迅是应林语堂之邀来到厦门的。林语堂在《鲁迅》一文中对当时厦大的周边环境是这样描写的:“那地方的四周是中国人的公共坟地……山上遍布土堆和坟坑……乞丐和士兵的尸体腐烂着,而且毫无遮拦地发出臭气,而那知识界的空气呢,比起来也祇好一点。”周边是坟、腐烂,一如知识界的空气。如果说,鲁迅在厦门的海边也是一种旅行的话,那么,他还真是思想的旅行。你看,他有时也去散步,白领们散步,一般是花前月下,鲁迅却在“丛葬中”漫步,甚至还在林语堂描述的坟墓中留影。鲁迅感慨了:“中国全国就是一个大墓场。”鲁迅在坟丛中散步,从而想到了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墓场,想到了中国是死的中国,无声的中国。
本书主要向你介绍了严复、辜鸿铭、蔡元培、胡子靖、张伯苓、章士钊、余嘉锡、张季鸾、王云五、姚从吾、董作宾、沈宗瀚、傅斯年、罗家伦、成舍我、张其昀、萧一山等二十七位民国时期“文化人”的有关生平事迹。从中,我们可以探窥民国文化之一斑,感受大动荡年代“文化人”命运的跌宕起伏。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本书追溯了宋代文豪洪迈的一生。他有的文才却生在流离的乱世。诗书给了他走进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无情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他回到书海里化解失意。他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充满苦痛、怯懦、自卑的诗人。黑暗的影子常常在诗酒风流之间流诸笔端。太多的历史迷雾濡湿了我们道德的眼镜,摘下它反而看得清楚。本书试图竭力洗去铅华和墨迹,还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回忆录。它由三篇文章组成,其中有当时文学界广为人知的《学习追求五十年》,连载于1980年至1982年《新文学史料》。《我的前半生》,刊于1991年《文学史料选辑》。《八十愧言》,是作者1990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姚雪垠文学创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发表于12月1日《文艺报》。
八十岁的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这是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忠实地再现了金庸青少年时代备历艰辛的求学生活。创作武侠小产和创立《明报》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他成长的脚印,奋斗和汗水和思想的脉络。本书首次利用手的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在这部传记中,您将看到一个神坛之下的金庸,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人性中的欢乐与悲伤、高尚与卑微、天才与平庸、谦逊与傲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
高尔基是20世纪俄罗斯最的作家之一,也是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但是对于他的评价,却历来众说纷纭。苏联解体后,各种不同观点的交叉更为突出,而对于他生命的最后20年(1917—1936)时间内的思想、社会活动、文学活动与创作成就,人们的评价更不一致,相互冲突的意见一直存在,无论在俄罗斯、西方各国还是在中国评论界,情况都是如此。《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从文学史实和作家创作的实际出发,依据详实可靠的手资料,认真梳理了“高尔基的最后20年”中对当时一系列重要社会事件和文学现象的反应,考察了他与苏联领导层的关系,在其社会与文学活动、言论与创作的紧密联系中我们走进其精神世界,对他最后阶段的思想探索和艺术创作做出了力求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说。 《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他安息处的墓碑上,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王尔德的作品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他的童话,讲述性的特点很强。几乎所有和王尔德熟识的人在回忆他时,都会提到王尔德无以伦比的口才。读他的童话,每每让人觉得,这位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依然在和我们娓娓交谈。《眩晕与跌落:王尔德评传》以丰富的文献材料较为详尽地叙述了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