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杨绛以及钱瑗的继子、继女、师长学生、同事好友等合著。 在《我们仨》中,小名“圆圆”的钱瑗出场不多,但一个为人真诚、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的钱瑗已经浮现在众人眼前,但杨绛的落笔点更多在于一家三口的亲情。因为不断有读者来信要求了解钱瑗更多的事情,于是,有了现在这本书。据悉,书中收有大量的钱瑗照片,每幅照片都有杨绛先生亲笔写下的说明文字,杨绛先生甚至称钱瑗为她“平生惟一杰作”。 除了对钱瑗先生生平的补记外,这本书还对她的婚姻生活作了澄清。因为《我们仨》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引发读者诸多猜测,而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但因各种原因有诸多不尽不实之处。《我们的钱瑗》中杨绛先生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分别撰文讲述钱瑗这段婚姻始末,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一段温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呈现了溥仪由帝王沦为傀儡、从战犯转为平民的独特而富有戏剧性的经历。翻开本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特定历史环境下末代皇帝的悲与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原著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拥有代表性,是第一部得到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这部东北女作家萧红传记,是一位女学者对萧红这种文学女青年很全面很有个性化的解剖与叩问,也是一种价值观下的女性对另一种价值观下的女性很犀利很凌厉的解剖与叩问。作者以女性视角和现代价值观,以通俗流畅、个性鲜明的语言重讲萧红故事,还原了萧红颠沛流离,坎坷曲折又短暂悲苦的一生。在对友人回忆录等有效资料进行辨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站在人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深入探究萧红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认为心智和价值观等内因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因素。在分析中,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客观、理性、中立,自立、自爱、自尊等诸多价值。提醒读者摒弃萧红研究和写作中非理性泛滥、“为爱者隐”从而过度美化的倾向,正视女作家的人性弱点。作者认为,学会“为难”自己,才能构成社会和人性进步的梯石。
杨绛: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跨越了105年漫长岁月的一位才女。她的一生,是充满波折的。她于民国时降生,恰逢革命风暴;在帝国主义侵华时赴京求学,恰逢中国遭受枪林弹雨;于战时出国留学,居家万里无依无靠;于八年抗战中辛苦奔忙,只为在风雨飘摇中维持生计;一心不涉足政治,却被无辜卷入一系列政治斗争中;一生坐拥书城、厚积薄发,却被钱钟书的光环遮挡……女儿和丈夫的先她而去,让她一度悲痛不已。但等到所有都尘埃落定,她依旧能一脸从容地坐下来,怀着感恩和温暖来写《我们仨》。
本书纪录了周扬晚年的一些重要文化思想和活动,作者是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其亲见、亲闻和亲历的独特身份,揭开那段不为人详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