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物,苏东坡的文章虽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节选了文质兼美、通俗易懂的人物散文,将十大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特点娓娓道来,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背后的故事;收录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篇,并配以权威到位的点评,以帮助读者解读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又精选每位诗人的优秀作品,以扩充读者的阅读面,增强读者的诗歌解读能力。总之,我们以文学的笔触描写诗人,以诗学的眼光解读诗歌,以美的素养培养一颗颗爱诗之心。 拥有这本书,你将轻松走进十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与诗歌共舞,你会不由地放慢自己的脚步,观照内心,关注外物,还自己一个鸟语花香、风云自来的悠然世界。
《纪晓岚秘史》自嘉庆以后,各种野史笔记、传说故事谈及纪晓岚生活异闻的很多,以供文人茶馀笑谐,民间饭后消闲,但只鳞片爪,毫无系统,或语焉不详,或妄肆渲染,大都失其客观观。笔者稍加收阅,撰成秘史,前后共得十四篇,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纪晓岚的生活习性和业余爱好,娓娓向您讲述:沾酒辄醉的纪晓岚,书法不佳的纪晓岚,心慧口吃的纪晓岚风,流谐谑的纪晓岚……《纪晓岚联语辑证》博学善谑的纪晓岚被后人尊为联圣,他曾说,世间书籍中语,无不可成偶者。身前所对,庄谐并出,或工切奇巧,或幽默机敏,或精深富有气势,流光溢彩,照耀联坛,为时人所激赏。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和诗答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里把恩师纪文达公奉为联语宗师,动辄“河间师言”。坊间和戏说中长期流传着大量纪晓岚的谐趣对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她是诗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等诗篇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她是中国第 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她就是林徽因,是那时世间好的女子,被胡适誉为 中国一代才女 。她才貌双全,倾倒尘世,让世间的男子仰慕了一世一生:徐志摩为其离异,梁思成与其伉俪一世,金岳霖为其终身未娶。她是男人的梦想。 在本书中,著名作家王臣依据史料对她的一生进行了客观又诗意的展示与总结,语言华美,情意动人。本书附录《林徽因经典作品集》,收录林徽因经典的诗歌、散文及小说。附录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先生回忆母亲的文章《倏忽人间四月天》,后附《林徽因年谱》,全面回顾林徽因寂静绚烂又短暂的一生。 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不在这山河
被曾国藩赞为“大江南北惟此一人”的张文虎是清季上海浦东人士,学问淹博,曾以评点《儒林外史》、校勘《史记》名噪一时。著述风行之外,不意还有一部日记留在世间而尘封百年,迄今始见真容。本书排日记述当时重大军政事件及官场秘幸、社会新闻,不仅是掌握晚清时代社会历史动态的最可征信的手资料,亦是人所罕知的珍贵的上海历史文献。文学爱好者尚可与《儒林外史》及其评点比照阅读,别有裨益。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夺目、精美绝伦的明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宋词可以说是其中一个异彩纷呈的百花园。唐诗宋词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两颗璀璨夺目、精美绝伦的明珠。它们题材广泛,形式不拘一格,风格多姿多彩。 在作者心里,唐诗是一个赤诚率性的白衣少年,迎风放舟,击剑长歌,有心怀天下的壮阔,有舍我其谁的激昂。宋词则是一个冲淡含蓄的青衫客,月下徘徊,倚栏望断,有晓风残月的天涯,有灯火阑珊的醒悟。唐诗是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宋词是一首呜咽低回的埙曲;唐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正午,宋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 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三十二位唐宋文人,介绍其生平、作品、轶事。本书内容详尽,文字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野性的红高梁(莫言传)》由叶开编著。 《野性的红高梁(莫言传)》简介: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中,莫言的写作像推士机一样强劲有力,他翻耕过的田野,散发出高梁酒的香气,青草的味道。1955年2月,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他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土里生土里长。他对土地的爱恋和憎恨同样强烈。莫言被逃离和回归这两股力量所牵扯。在一次次高亢而空淍的遵命与写作失败之后,莫言没着出走的道路大踏步撤回自己的故乡,真抵繁茂的内心深处。在故乡,他找到了汹涌的创作之泉,情感深挚的土地摧生了丰沛的想象力。莫言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世界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纽约时报》说:莫言是一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认为他是亚洲文学的旗手之一。
《基督教经典译丛:丰盛的恩典》由三篇构成。篇《罪魁蒙恩记》是班扬的自传,记述了班扬归信基督的过程和信仰上的挣扎。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被罪恶感压伤,如何经历悔改,最后在上帝救赎的恩典中生命如何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二篇《适时的劝勉》是班扬给为义受苦者的劝勉和安慰。第三篇《得救是本乎恩》阐述了上帝拯救罪人的恩典,同时描述了上帝赐福罪人的方式。班扬文风淳朴,却能打动人心,这些文字将给在罪恶中挣扎和在苦难中叹息的人们带来真实的安慰与盼望。
高尔基是20世纪俄罗斯最的作家之一,也是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但是对于他的评价,却历来众说纷纭。苏联解体后,各种不同观点的交叉更为突出,而对于他生命的最后20年(1917—1936)时间内的思想、社会活动、文学活动与创作成就,人们的评价更不一致,相互冲突的意见一直存在,无论在俄罗斯、西方各国还是在中国评论界,情况都是如此。《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从文学史实和作家创作的实际出发,依据详实可靠的手资料,认真梳理了“高尔基的最后20年”中对当时一系列重要社会事件和文学现象的反应,考察了他与苏联领导层的关系,在其社会与文学活动、言论与创作的紧密联系中我们走进其精神世界,对他最后阶段的思想探索和艺术创作做出了力求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说。 《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
作者把张爱玲的生平与生活背景纳入以《传奇》和《流言》为代表的作品系统中加以研究。本书从认同危机的视角首先考察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张爱玲文学,然后论及战后台湾对张爱玲文学的接受以及80年代以后张爱玲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活。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1920——1995)文学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本书除了涉及张爱玲及其作品世界外,还对四十年代文坛与时势背景有所描述。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在一起,也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善始善终。 简 奥斯丁,她是莫扎特般的女人,自儿时便展露出的才华让她的一生注定不凡;她是暗夜的精灵,用羽毛笔描画出闪烁于夜空的爱的流星。 在简42年的短暂生命中,她的现实生活和其著作中表现的人物命运截然相反。她的感情之路诸多阻碍,不能和相爱的人步入婚姻;她一生孤苦贫穷,在饥寒交迫中得肾病而死。众人都说她冷漠,殊不知她只是用冷漠抵触一切可能烫伤自己的那些假热忱。在名利和财富向她齐聚而来的时候,她说,她们看上去喜欢做个富人,于是我让她们知道我们远非如此。 她把自己对爱的向往,对美的感悟,注入了那些不朽的惊世作品中,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最妥帖合宜的条件,让他们学习、认清错误,与正确的人修成正果,这在《傲慢与偏见》、《劝导》、《曼斯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十几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喧,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行来却是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出尽,几乎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名作《传奇》、《流言》中的全部作品均写于二十五岁以前,那时她对人性已有独到的、稳定的把握,技巧相当圆熟,文字更臻于化境,这样的早熟早慧,求诸现代文学史,再无第二人;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
《陶行知与现代名人》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这本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真实地再现了陶行知与他同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及爱国民主人士之间的亲密交往与友谊,同时也着重阐述了他们之间的教育思想、美育思想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异同点。关于教育方面,书中涉及了现代教育理论、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在教育界首次将陶行知与他同时代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集中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且也使人们对正确评论陶行知在我国现代教育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有更清醒的认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陶研工作者了解陶行知和研究陶行知所应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俄罗斯文学,曾以其狂放细腻、深刻诚挚打动和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作者草婴,六十年翻译生涯,一生浸淫俄罗斯文学,从托尔斯泰到索尔仁尼琴,安娜·卡列尼娜和奥列宁,一程程难忘的读书译文之旅,一段段文字,一幕幕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