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一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需以沫的爱情,从而描事出一位博学、容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
本书稿是我社重点项目《艾芜全集》第十六卷, 收入了作者1937-1961年的日记若干。因时间跨度大 (从抗战时期一直到解放后农村搞合作社) , 涉及的事件多而杂: 抗战时期作者带着家人逃难、解放后作者到农村斗地主, 参加土改, 到工厂矿山体验生活, 到东欧参观访问, 回农村参加统购统销工作, 调查合作社情况……内容丰富, 资料详尽, 对读者, 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了解过去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鲁迅作品集》收录《鲁迅小说全集》《朝花夕拾》《野草》三本书。其中收录《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全集》收录鲁迅的全部小说作品,共计33篇。这些小说多描写底层社会普通人的悲剧,鲁迅以他如匕首般犀利的文笔批判着“麻木的国人灵魂”,希望藉此警醒世人。鲁迅小说的主题多是反封建、反礼教、反传统、反迷信,善于创造典型形象,讽刺人物的阴暗面,故事多以故乡为背景。小说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中国众所周知。
父亲不仅写得多,而且所写的小说一经发表,就会立即引起轰动。在读者群中有《金粉世家》迹、《啼笑因缘》迷、“张恨水”迷。更令人吃惊的是,父亲能够同时写多部小说,最多时,可以同时撰著七部长篇连载小说;不但如此,他从不写草稿,都是在稿纸上一挥而就,早年用毛笔楷书,字迹工整,不潦草,很少涂改。四十年代以后,改用铅笔复写纸撰稿,一式两份,字迹端正清楚,看过他手稿的人,都激赏不已。
回眸大陆赴台文人,飘零命运中的悲喜遭遇几乎被遗忘胡适归台定居晚景凄凉,叶公超事业失利寂寞终年,梁实秋教书研究翻译恋爱,林语堂抽烟饮茗写作幽默,台静农歇脚台大传承文化,刘心皇处身官场潜心学术,郑学稼当面顶牛蒋介石,胡秋原不怕除籍国民党,谢冰莹叶落归根,林海音不屈抗争,纪弦是否大节有亏,余光中是否向当局告密,孙陵怀才不遇爱管闲事,柏杨九年牢房五次婚姻……这些赴台文人的处境,他们曲折的命运,在内地出版的各种文学史中,因资料缺乏而语焉不详。本书依据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同时配有六十余幅历史老照片,为这一飘零群体造像。
出生于1914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亲身经历了20世纪风起云涌。不论是在德国纳粹占领时代,还是在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杜拉斯始终都是反叛的代言人,她的言行和热情始终迸发着令人震惊的力量。如果说普鲁斯特为20世纪揭开了序幕,杜拉斯则为之画上了句号。当我们回顾杜拉斯的一生时,不能忘记那股让她始终向前的动力:每一部作品都必须重新开始,好像严苛的命运总是让她身临写作的危险之境。 穿越百年,杜拉斯的作品和她的人生为何一直散发着巨大魅力?重塑这位作家的存在就是这部新传记的。阿兰·维贡德莱将让读者感同身受杜拉斯的生命之痛,洞见成就一位作家的因素,让我们地靠近杜拉斯写作的秘密。
被曾国藩赞为“大江南北惟此一人”的张文虎是清季上海浦东人士,学问淹博,曾以评点《儒林外史》、校勘《史记》名噪一时。著述风行之外,不意还有一部日记留在世间而尘封百年,迄今始见真容。本书排日记述当时重大军政事件及官场秘幸、社会新闻,不仅是掌握晚清时代社会历史动态的最可征信的手资料,亦是人所罕知的珍贵的上海历史文献。文学爱好者尚可与《儒林外史》及其评点比照阅读,别有裨益。
塞林格,一代文坛隐士,因《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 1941年7月,塞林格结识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并爱上了她。乌娜?奥尼尔后来嫁给了喜剧大量查理?卓别林。 巴黎解放的时候,塞林格在巴黎与欧内斯特?海明威相遇。此后两人一直保持书信联系,直到海明威自杀身亡。 1946年,塞林格开始研究佛教的禅和神秘的教义。1950年,塞林格与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相识。把写作当成参禅,加上二战时的痛苦经历,加重了他与世隔绝的程度。 20世纪50年代,垮掉派诗人把塞林格奉为精神偶像,塞林格却把他们当成了“禅宗的杀手”。 20世纪60年代,塞林格亲自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设计封面,这个封面在美国一直重印了27年。 1967年,得克萨斯大学校长兰塞姆收购了一批塞林格的手稿,受这件事影响,塞林格指示经纪人销毁
作者把张爱玲的生平与生活背景纳入以《传奇》和《流言》为代表的作品系统中加以研究。本书从认同危机的视角首先考察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张爱玲文学,然后论及战后台湾对张爱玲文学的接受以及80年代以后张爱玲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活。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1920——1995)文学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本书除了涉及张爱玲及其作品世界外,还对四十年代文坛与时势背景有所描述。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他撰写的关于鲁迅的一系列文章,为读者了解鲁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其作品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淳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而他对鲁迅寂寞心境的剖析也非常深刻。
夏承焘先生为20世纪词学大师,学术巨擘。《唐宋词人年谱》为唐宋词学研究的变基之作,以词学与史学,使词学真正步入科学研究的领域。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名著之一,它被誉为“空前之作”和“词学研究之要籍”(唐圭璋先生语)。
在唐代,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诗人。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数量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释道杂揉,诗文中颇多思想史方面的资料。本着评、传相结合的原则,本书章讨论了关于白居易独特的家世的几个问题。第二至五章,几乎是编年式地缕述了白氏曲折而漫长的一生。行文中多引述其各时期的诗作,以见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从而窥知其思想的转变的轨迹。第六、七章,分别评述其前期的激进民本主义思想和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思想,是全书重点所在。第八、九章,分别评述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主张与创作成就。第十章,总述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稹是白居易生死不渝的挚友。二人诗风相近,才名也大体相当,史称“元白”。故附其略传于白传之后。
此书对张爱玲的一生作了客观生动翔实的叙述,文字优美,颇有张爱玲作品的韵味。
十二岁那年,凯蒂?洛芙有了次濒死体验。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遭遇了父亲毫无先兆的自然死亡。她没能见他很后一面。自那之后,死亡开始强烈地吸引着她,她决定通过研究死亡,来探寻人生很后时刻的真相。她称之为:查看死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几个名字跃入她的脑海:苏珊?桑塔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莫里斯?桑达克。这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似乎都处理好了死亡的问题,拥有某种死亡智慧。洛芙认为,假如用语言捕捉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他们是很有可能做到的人。通过大量与艺术家生前亲人和好友交谈,爬梳卷帙浩繁的文字资料,她在纸页上重现了作家们的很后时刻。《暮色将至》便是这样一部从死亡写起的逆向传记。每个人的人生,从死亡开始,缓缓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