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主要介绍以下问题:文学研究所为什么 中落?和丁玲这位个性独特的著名作家来主持有关系。那个地方,曾因丁 玲而闻名遐迩,又因丁玲而成为是非之地。文学讲习所整风时,有人提出 :“文讲所从成立到现在,共变动五六次。……历次变动与文艺界的矛盾 和宗派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换周扬或其他人来办又怎么样呢?安在 丁玲头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可以没有,但是,他能把文学研究所办成 真正培养作家的文学摇篮而不是文艺党校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类政治 运动、党内斗争、文艺运动,已经成为阶段性的循环秩序。文学研究所岂 能是世外桃源?《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作者邢小群通过对大量当事 人的访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重新审视了这段特定的历史。
本书是作家、翻译家冯亦代与其第二任妻子黄宗英的情书集。 这部情书集中收录了两个人近300封情书。在这40万字的书信中,感情和知识是两个重要的部分。冯亦代和黄宗英在情书中诉说对彼此的思念,文字间的激情和浪漫,甚至比年轻人还要热烈。情书中的另一主要内容就是交流知识,两人谈文学,谈英语,谈最近学到的新知识,谈对人生的看法,虽然是情书,但内容十分丰富,次数也很频繁,有时一天内会写三封信。冯亦代老人在一封信里这样形容他的感受:“一连3天收到你的4封信,真使我快活。还有什么比读你的心更美妙的事呢?”
伊尹在夏商古史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辅佐商汤灭夏,并继续辅佐了三代商王。他曾经放太甲于桐宫之中,后来在太甲反省修德后,又还政于太甲。他死的时候,大雾三天,受到了与殷先公先王同等的祭祀礼遇,至今还保存在《诗经?商颂?长发》中。他的后人伊陟被沃丁封为尹正,直到周代,依旧擢用其后尹吉甫为相。 史料中对于伊尹的记载并不是很一致,例如他的出生,他的身份,他与夏、商二国之间的关系等等,但这种不一致,反而揭示了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首领,本来就应该具备善战(王)、医疗(医)的种种本领。伴随着出土文献的日益丰富,伊尹的形象也逐渐明朗,他的功劳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这本小书,将在严谨的文献考稽基础上,以文学笔法勾勒伊尹的形象,用最富代表性的一个个故事,展现中国古代上古时期的历史画卷。希望读者能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县人。 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父母早亡,少年时为躲避战祸,辗转流落荆州。后在隆中度过十年隐居生活,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为仕。 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诸葛亮殚精竭虑,为刘备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占领荆州,夺取益州,打下三分天下的基础。 刘备病逝之后,诸葛亮肩负托孤之重,心无二志,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为巩固帝业,兴复汉室,他不顾自己年老体衰,接连北伐,虽无功而返,仍矢志不渝,最终命殒五丈原。 诸葛亮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发明家。他推演兵法,制作出八阵图;还革新连弩,能连续发射十支羽箭;又制作木牛流马,为山地军事运输做出重要贡献。 他一生谨慎务实,为政至公,兼有君子之德与忠臣之节。因为他的功绩和忠心,千百年来,广受世人称颂。
本书是索伦蒂诺于70年代初7次采访博尔赫斯的谈话实录。没有丝毫加工修饰。索伦蒂诺说,他所要记录的,正是这么一个本色的博尔赫斯。谈话在他当时工作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的一间斗室里完成。内容涉及到受访者的出身与家庭背景,文学修养与实践,他作活动与文学主张以及对于世界文学流派、名家与名著的见解。访谈显示博尔赫斯学识渊博但虚怀若谷,对文学事业挚爱但近乎天真,喜欢直抒胸臆但言辞尖锐。这本记谈录,完全是谈话的实录。 本书是索伦蒂诺在70年代初七次采访博尔赫斯的谈话实录。这七次谈话先是录了音,然后才写成文字。谈话中的博尔赫斯是一位彬彬有礼、令人开心的绅士,他不核实引文,不反复修改自己讲过的话,让人觉得他似乎是记性不佳。总之,他不是铅印文字里的那个风格细腻的博尔赫斯,不是那个推敲琢磨每个逗号和每个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灾难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那个时代中无异蝼蚁,同时也是柏杨所经历的中国社会生活状态的缩影。于是活过来的柏杨才会反对儒家传统、反封建君主制、反士大夫专权,他赞成简体字,更赞成中文拼音化,常常发出惊人之语,表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剖析。
伟人的力量在于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萧本雄编撰《李白》一书的目的是希冀青少年读者追寻历史足迹,传承伟人精神,点亮梦想之光。 《李白》一书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情景、启发式的小故事再现了中国盛唐诗人李白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同时,展现了他一生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或借酒烧愁、对月怀远,或仗剑游侠、寄情山水,但总不失他旷达自适的个性本色。李白的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真、善、美境界,深入每一个国人的心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奇葩。在吟咏李白隽永的诗歌之余,本书更要传达他那种对生命锲而不舍的追求,以及勇于创造追求自由的精神。
以现代年轻女性的身份,与三毛隔空对话,以唯美的插图、细腻的散文笔触,就三毛坎坷的爱情故事、沉重的亲情体悟、真挚的友情感应,以及 流浪 的写作状态进行独特的解读,带领读者一起分享三毛的秘密,破译三毛的心灵密码,感知这个脆弱的生命。
华佗不谋荣利,不求仕进,苦心研究医术,精擅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无论是内科外科,乃至妇科儿科,都能辩证施治,手到病除,被誉为“神医”。本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加以合理的想象,以生动鲜活的故事性文字,叙述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的醉心医术、济世救人的一生事迹。华佗不谋荣利,不求仕进,苦心研究医术,精擅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无论是内科外科,乃至妇科儿科,都能辩证施治,手到病除,被誉为“神医”。本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加以合理的想象,以生动鲜活的故事性文字,叙述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的醉心医术、济世救人的一生事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之一。几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滋润着亿万人的心田,给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历代作家都将它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莎翁的作品、笔下的人物和文中优美的词句,渗透于英美文化的每个角落。你了解莎士比亚其人其事吗?阅读过他的著作吗?由莎士比亚剧本改编的影视或戏剧你可曾看过?想走进他的作品去了解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吗? 英国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的作家(本
作为中国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物,苏东坡的文章虽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