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清代的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昊禺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初师颜真卿,在包世臣等人一崇抑帖』的书法理论影响下,后取法北朝碑刻,并用『鈎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作书。所作行楷最精美,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不仅具有北碑的沉雄方厚,而且血肉丰满,婉转圆通,形成『颜底魏面」的艺术风貌,精美绝伦,他的隶书则掺以楷法,用笔流畅,结体匀称,显得生动活泼,神采巧丽。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
本书列选了100名对西方美术发展进程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画家,对他们的生平、创作道路、创作风格、奇闻趣事、所属流派,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美术史上所居地位给予了全方位的评介,对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品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认真点评。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发展史就是美术家的历史,如果要概括美术史,画家是点,美术史便是穿越其间的线。本书所针对的读者是广大美术爱好者和美术从业人员,相信大家在读书赏图的同时,会对西方美术发展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世纪的中国,若说最广为人知、最雅俗共赏的画家,非齐白石莫属。他被尊为“人民艺术家”,也被称为全才艺术家,于诗、书、画、印皆能,花卉、草虫、山水、人物皆精。 《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草衣的胜利:齐白石》讲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齐白石,更是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的齐白石。 他出身贫寒,只读了半年私塾,做过木匠,画过民间画,岁才正式拜师学画,一直默而不闻数十载,却不言放弃,岁的高龄“北漂”,岁始闻名于海内外。成名却不固守,坚持创新而成“衰年变法”。 从“草衣”到巨匠,一段励志的人生传奇。
《慈怀浩气(1910-2008国画大家沈锡纯纪念文集)》由沈丹阳主编,收入了《在纪念国画大家沈锡纯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风格独特画技精到》《出岫山君独著名》《悼念恩师沈锡纯先》《丹青国手多才艺抗日救亡笔当枪——缅怀恩师沈锡纯先生》《缅怀先父沈锡纯百年艺术人生》等。
《艺术巨匠:欧阳询》对书写过程中,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主张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强调书写时的精神状态,这一点是中国艺术重精神因素的表现之一,笔画要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分间布白,勿令偏侧,间架结构则应四面停匀,八边具备。
齐白石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勤俭相始终。他一辈子持家和律己,处处不忘“勤俭”两字,他的生活,是朴素而严肃,丝毫治有过去封建士大夫和资产阶级艺术家那样、流漫、蔬懒、身废等种种的坏习惯。他每天起床很早,夏天,清晨四点来钟就起来了,冬天,也不过六点钟。无论冬夏,他起自总在天刚放亮,晨曦未上的时候。晚上入睡,关东多在九点钟前后,除了身体不适卧床患病,和偶或在外看戏应酬以外,从没有晚起晚睡的一天。他作画是每天的日课,向来没曾间断过,从早晨到夜晚,不是默坐构思,就是伏案挥毫,尝有试句道:“未能老懒与人齐,晨起挥毫到日西。”
如此规模地组织当代重要诗人写画家介绍画作,不仅是一个创举,准确地说,是恢复了一座古老的文化桥梁,把诗人和画家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兼兄弟关系又建立起来。从文化的角度看,一批在汉语中成长的画家当然要用汉语的眼光来理解、认识、批判。 精神转化为产品,是时代的趋势,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按照各自的规律向前发展,它们并不同步,但在某一点上有时会达成平衡或统一。比如一幅画在一个家庭体现了双重价值。 但艺术品进入民间市场不应该是一件盲目的事情,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这需要时间和过程,重要的是需要一批人为此付出努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大家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逐渐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有生命力的作品,什么是传统和创新,怎么样的画才有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谁是一个真正的画家。 通过人
色彩斑斓的风景、丰腴肥硕的、天真烂漫的儿童、举止优雅的善男信女和欢快浪漫的生活场景构成了毫无烦恼和忧愁,毫无痛苦和悲伤的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美好生活画卷。这是印象派艺术大师雷诺阿用鲜艳明亮的缤纷色彩和酣畅淋漓的模糊线条为我们呈现出的充满阳光的快乐世界。本书收录其完整的代表作400余幅,在首次展示其鲜为少见的绘画作品100多幅,其中更包括了少见的素描手稿,以及油画作品的创作稿、草稿,是一本目前世界上评介雷诺阿的性、完整性、代表性的著作。
齐白石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勤俭相始终。他一辈子持家和律己,处处不忘“勤俭”两字,他的生活,是朴素而严肃,丝毫治有过去封建士大夫和资产阶级艺术家那样、流漫、蔬懒、身废等种种的坏习惯。他每天起床很早,夏天,清晨四点来钟就起来了,冬天,也不过六点钟。无论冬夏,他起自总在天刚放亮,晨曦未上的时候。晚上入睡,关东多在九点钟前后,除了身体不适卧床患病,和偶或在外看戏应酬以外,从没有晚起晚睡的一天。他作画是每天的日课,向来没曾间断过,从早晨到夜晚,不是默坐构思,就是伏案挥毫,尝有试句道:“未能老懒与人齐,晨起挥毫到日西。”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负盛名的国际艺术大师之一,被徐悲鸿誉为“500年来人”。本书在纪录片《百年巨匠?张大千》的基础上,采取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与真实再现3种呈现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及心路历程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艺术历程及传奇一生。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常常感到奇怪,为何凤凰这样一个小小山城,居然能在二十世纪产生沈从文、黄永玉这样一对叔侄、两代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创造,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发出了自己的美妙声音。十二岁那年,黄永玉独自一人走出凤凰这个小镇,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但家乡对他的影响是永远的,是刻骨铭心的。
丰子恺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笔下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优美、素净、恬淡,然而他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却并不总是如此。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在壮年时期逢日寇侵华,被迫流离他乡;晚年又遭遇十年浩劫,承受了无尽的委屈折磨。但无论身在何处,他总能捕捉到爱与诗意,笔下流出的是不变的慈悲和仁爱。 本书作者秉笔实录亲身经历,并走访父亲生前好友,以质朴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的父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艺术大师性情涵养和气品气骨。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画作和手迹,图文并茂。随书附赠印有丰子恺画作的藏书票一枚,以此纪念丰子恺诞辰1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