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油》内容简介: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成为大师后,黑泽明回首往事,自喻是一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童年时代,他是爱哭鬼,以“少年剑士”自居,却被别人称为“酥糖”;入学时脑子不灵光,被远远安排在教室一角,立川老师启迪他生出自信,结束蒙昧;意外跨入电影界,找到真正想干的工作,他全心投入,一拍成名。《蛤蟆的油》不是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站在俯瞰众生的故事,而是他讲述如何积攒实力,从山脚一步一步攀向山顶的往事。 海报:
1976年,导演米歇尔·波尔特将对杜拉斯进行的访谈制作成纪录片《杜拉斯的住所》(时长1小时46分钟),在法国电视台分两集播放,1977年,访谈内容在Minuit出版社出版。访谈内容涉及两次深度访谈,一次在杜拉斯位于伊夫林省的家中拍摄,另一次是在特鲁维尔的前黑石旅馆。 次采访中的房子是杜拉斯在世上居住得 久的地方,她回顾了自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她自己与这所房子的关系;第二次采访则谈到她出生和成长的印度 、《堤坝》中的房子、她母亲命中的祸根、她对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迷恋等。导演波尔特将采访对象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住所”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与电影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 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 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 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大卫?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 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 引人入胜、 具争议、 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 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大卫?林奇访谈合集重磅面世,
从《安妮霍尔》到《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的电影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几乎每部新作都由自己撰写剧本。他是在世蕞知名的美国导演之一,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以机智幽默、浪漫故事和深刻哲学吸引万千影迷,十六次提名奥斯卡原创剧本奖并三次夺魁的记录无人能敌。 《毫无意义》是伍迪·艾伦的自传作品,首度全面地回顾创作生涯和生命故事,讲述一个纽约穷小子如何踏上喜剧的台阶,成长为万千文艺青年膜拜的幽默大师。从布鲁克林贫穷且温馨的童年写起,回顾两次大学退学的轻狂时光、担任综艺编剧的青葱岁月、和老一辈喜剧大师的友谊、讲脱口秀的艰难日子,并着重书写漫长且辉煌的导演生涯,讲出《安妮霍尔》《午夜巴黎》等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首度全面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情感经历。 《毫无意义》延续了伍迪·
《陈荒煤文集9:电影评论(下,1984-1995)》为“电影评论”卷。收入作者自1949年至1995年写作的电影评论149篇(第7卷34篇,第8卷46篇,第9卷69篇),时间跨度46年(其中1964年至1978年辍笔14年),是作者从事电影理论工作的重要成就。其中多数文章曾收入作者生前编订的《解放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初版)、《攀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探索与创新》(作家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少数文章选自全国各地报刊。除评论文章外,还有一些以通信形式写作的影评,以及为部分电影剧作家作品集撰写的序跋也一并选人。各卷目次排列均以写作时间(或发表时间)为序。除个别明显的错字加以更正外,不做任何改动。文内注释均为作者文章原注。 《陈荒煤文集9:电影评论(下,1984-1995)》汇集的陈荒煤先生从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的电影评
本书采用图文叙述的形式,主要介绍了市面上主流的发烧耳机系统。通过对耳机类、耳放类、随身播放器类共计32款产品的详细介绍,并对产品进行试听及点评,为读者分享真实的使用感受。全书语言通俗、图文结合、内容丰富、点评精彩,适合耳机爱好者以及音响爱好者阅读。同时,本书也是广大爱好者购买耳机系统的选购指南.
本书从各个时期的报纸、期刊、文集中精选出英美加等英语区哲学家、知名学者的电影文献,包括苏珊·朗格、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娜塔莉·戴维斯、乔纳森·克拉里、麦克卢汉、海登怀特等,从哲学、分析美学、新史学、意识形态批评、艺术史等多个角度阐述电影本体和风格。
《想象中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把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研究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再现关系,分析作品中的意象、隐喻及文化价值,力图发现中国电影在当时呈现的共同的创作心结,分析研究当时的电影作为叙事文本如何在那个交错的年代里反思历史、再现当代、想象未来。
影视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之处在于,其不仅为一门艺术,还是一门以科技的发展为桥梁的技术。胶片、摄影机、录音设备、放映机制,这些电影电视背后的真正功臣造就了大银幕和小荧屏上的梦幻王国。只有了解这其中的种种奥妙才能真正懂得影视艺术的本质。本书为北京电影学院等多所高校影视技术课程多年来采用的教材《影视技术概论》的全新修订版。全书以影视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为起点,配以相关图片,详尽剖析了一系列常用概念和设备原理,而修订部分则重点突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给影视技术领域带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可谓紧贴技术前沿。
内容提要 麦基的《故事》是一本被影视圈奉为圣经的编剧书,讲述故事创作核心原理。越来越多小说作家、文案策划和商务人士也开始研习其中的讲故事技巧。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高级电影鉴赏入门指南,也可以将它视为文学写作、艺术修为内功进阶,还有人从中领悟了人生哲学和生活道理。被英国卫报称为“亚里士多德后有影响力的讲故事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将他年间行走全世界,向名学员开班授课的精华写在了这本《故事》里。
从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到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再到21世纪以来的产业化浪潮,中国电影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多元力量的博弈下显现出多重面相、多维侧面。 《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从整体上呈现了国产电影在文化、艺术、产业、市场以及工业等层面的多重角色,系统化梳理、分析和阐释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电影思潮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脉络,以期清晰洞见其生成动因、发展特征及内在规律,战略性前瞻其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将“电影思潮”作为把握电影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维度,也着重呈现了电影思潮与社会、观众、市场之间的互动互联,试图以论代史、史论结合描摹出一幅鲜活的、流动的电影思潮流变图景。 如今,中国步入新时代,中国电影即将走向“创作的黄金十年”,肩负迈向“电影强国”的光荣使命,在砥砺前行中走向持续繁荣
玛丽莲·梦露无疑是一位荧幕女神!但是很少人真正了解她。每次看到别人写关于她的东西,她都说是“谎言!谎言!谎言!” 现在,终于有了一本玛丽莲·梦露独白性的报道。1962年6月1日,玛丽莲·梦露三十六岁的生日那天,摄影记者乔治·巴瑞斯(GeorgeBarris)去拜访她,此时她正在拍她人生中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他们在8年前见过面并成为了朋友,那个时候就计划出一本图文自传书。现在,时机到了。在接下来的6周里,巴瑞斯一直在拍摄并采访她。“别相信你看到的任何关于我的报道,除了我告诉你的……”她对Barris说。然后,她开始吐露她的心声。 巴瑞斯一次跟玛丽莲谈话是在8月3日,在她被发现死于公寓的24小时之内。在他们一次见面中,她还很兴奋并且热切地希望去拥抱生活。“我觉得我才刚刚起步。”她说。 巴瑞斯深信这是一场谋杀,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