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印席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
王竹溪是我国理论物理学家和“百科全书式”学者,他终生致力于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此做出了的贡献。他编撰的《新部首大字典》,是汉字研究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在扼要介绍王竹溪生平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他在流体力学、统计力学、热力学、生物物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对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等的讲授和著述,他对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的指导,他对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报》和物理学名词工作的长期奉献,以及他对汉字编码问题的开创性工作和编撰《薪部首大字典》为中华文化之发展树立的丰碑。王竹溪的学习方法和看论文的“三步曲”,在狄拉克的帮助下选择研究领域和导师,在大学研究表面吸作用和超晶格相变,指导林家翘、杨振宁、李荫远、应崇福、梅镇岳、徐亦庄等人研究超晶格统计力学,建
他师承国学大儒,却在18岁弃文从理;他名扬欧美后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的力学奠基人;他以72岁高龄接棒大学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心血…… 这是一位真诚的科学家,这是一位最纯粹的爱国主义者。
路德维希·玻尔兹曼(1844—1906),标志着物理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转折。本书记录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个性及其科学和哲学成就,详尽描述了他丰富而极具悲剧性的生活(他于62岁时自杀身亡)。本书主要在19 世纪下半叶的背景中讨论他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他是宏观物体存在一个微观的、原子的结构基础这一学说的主要创立者,该学说深深影响了普朗克的光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对现代物理学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书共分31章,由学识渊博、有数十年烧伤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执笔,主要介绍烧伤的基本内容(休克、感染和创伤处理)、特殊部位烧伤、特殊原因烧伤、烧伤并发症、烧伤病理和与烧伤有关的重要问题(皮肤移植、康复、整形、营养、中疗)等内容。所述的烧伤先进理论、先进治疗经验和方法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书是一本较为经典的烧伤医学专著,是烧伤医学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其他各科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也有借鉴价值。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也许大家想象不到,这个的人物小时候却是个爱哭虫,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缺课,即便进入大学也是满心自卑……可这么一个病怏怏的孩子最终却拿到了的科学奖项,原因是什么?偶遇恩师、留学德国、从与各种人物的交往中受到启发……追忆自己的整个人生,朝永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乐园——理研,在这里他和其他研究者一起辛勤研究、吃喝玩乐,轻松自在的氛围激发了他的研究欲望,也造就了一大批物理界名人。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出色的人物传记,其在物理学知识、科学本质以及教育方法方面的见解也非常具有前瞻性。朝永振一郎以自身经历总结出来的独到的教育方法以及对科学家的建议,必定会让人们获益匪浅,受益终生。
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让整个世界震惊。面对获奖者“田中耕一”的名字,众学术泰斗、往届诺奖得主都不知道此是何许人也。这种诺奖获得者在学术界“查无此人”的情况恐怕只此一例了,然而让你大跌眼镜的事情还有更多:本科学历,一个普通工程师,与学术界没有任何交往,从不参加升职考试,因一次实验的“常识性错误”而最终获奖……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和围追堵截,低调、羞涩、不善言谈的他更得到了民众疯狂的追捧和喜爱,被称为“工薪族的榜样”。这位从平民中走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推掉几乎所有的采访和演讲邀请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只想做一辈子工程师。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和动力。